浣溪沙

诗词简介:作者苏轼。这是 《浣溪沙》 组 词的第二首,写农村的风俗人情。上 片写村民喜迎太守。这里,虽只写了 少女们急忙打扮,三三五五拥挤在 棘篱门前争相迎看,以至踏破蒨罗 裙这样一件普通的小事,却传神地 展现了村民喜迎太守的热烈场面, 表达了村民对关心他们的官吏的爱 戴之情。下片写迎神赛会。先写老幼 扶携去参加麦社。接着写赛神会盛 况。最后以黄昏路遇醉叟结尾,写 出了村民丰收后的喜悦和怡然自得 之态。此词一共写了两件事,每件 事都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场面来表 现,场面的描写又都采用了白描手 法,集中鲜明,清新淡雅,有着浓 郁的生活气息。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浣溪沙》
    .[唐].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 《 huàn xī shā 》 
    《 浣   溪 沙  》 
    .[ tánɡ ]. sū shì.
    .[ 唐   ]. 苏 轼 .
    xuán mǒ hónɡ zhuānɡ kàn shǐ jūn , sān sān wǔ wǔ jí lí mén , xiānɡ pái tà pò qiàn luó qún 。 
    旋   抹 红   妆     看  使  君  , 三  三  五 五 棘 篱 门  , 相    排  踏 破 茜   罗  裙  。 
    lǎo yòu fú xié shōu mài shè , wū yuān xiánɡ wǔ sài shén cūn , dào fénɡ zuì sǒu wò huánɡ hūn 。 
    老  幼  扶 携  收   麦  社  , 乌 鸢   翔    舞 赛  神   村  , 道  逢   醉  叟  卧 黄    昏  。 
     
     
  • 《浣溪沙》
    .[唐].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妇女们横涂竖抹打扮匆匆,早已是三三五五的在柴门前簇拥。

    牵衣踏裙的挤在那看我这太守的尊容。

    村民们扶老携幼已从欢庆的麦社归来,一群群乌鸦还盘旋在祭神的村社上空。

    我赶忙扶起这醉卧道旁的老翁。
  • 【注释】

    ①旋:此处作“现”字解,即临时的意思。使君,汉代以来对太守的别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②茜: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

    ③麦社:麦熟前对社神的祭祀活动,后句赛神村也指此。

    ④乌鸢:乌是乌鸦,鸢是老鹰。这里乌鸢合指乌鸦。它们有时偷吃村社的祭品。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宋神宗元丰六年(1078),徐州春旱:“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时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谢雨,于道中写下一组描绘农村风土习俗的歌词(《浣溪沙》五首),这是其第二首。
     
          上片绘声绘色,描写了一个群众场面,即农村姑娘围观“使君”的场面。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敬称,此作者自谓。三句各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这一场面加以展示。“旋抹红妆”,展示农村姑娘的面貌,着一“旋”字,既体现其打扮并不像一般贵族女子那么讲究,又体现其争看“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这是写实,谓其三五成群,通过“棘篱门”向外探望。这是一个小小的群众场面,既体现其争看的具体情景,又体现其与“使君”的距离。第三句说“相挨”,并说“踏破茜罗裙”,生动展示这一围观场面的热闹情景。由此三句所构成的场面,热烈、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当是作者的亲身感受。
     
            下片仍然是场面描写。一、二两句对仗,描绘农村谢雨的情景。谓村民们,老幼相携,提着祭品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觅食乌鸢在村头盘旋飞舞。这一场面既写实,又体现了人物的喜悦心情。结句说“醉叟”,谓其无忧无虑地醉倒在路旁。这是个特写镜头,是对于以上所写大场面的补充。由此三句所构成的场面,与上片的围观场面相照应,将农村久旱得雨的景象表现得真切生动,如在目前,同时也寄寓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词作所写,虽不免有粉饰太平之嫌,但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对于农村社会触有如此体察,却是难能可贵的。
     
  •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到徐州作知州。他刚到任不久,就遇上一场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天,又发生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并访察附近农村,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面。这组词原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是第二首,写在村内所见。
     
             词的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的生活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是说农村姑娘临时匆忙地梳妆打扮一下去看知州。“使君”,是古代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从“红妆”一词,人们便知出场的人物是花枝招展的少女,不必写身分而人物身分自明。而且不难窥知少女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外出的,这是用外在形象显示内在心灵。“旋抹”刻画少女的动作,能使人想见她们当时的神态,也许这是村姑们第一次得见州官,所以心情特别急切。姑娘们看热闹又毕竟有自己的方式,她们不会像小伙子那样不顾一切地挤到前排,而是三个一团,五个一伙,拉拉扯扯紧靠着家门,你拥我挤,以至于把特意穿上的红罗裙都踏破了。“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正是最恰当地写出了这群少女争看知州的情景。“棘篱门”,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这显示了典型的古代农村环境。茜罗裙,红色的罗裙,同首句“红妆”相应。姑娘们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透露出观光的少女精神十分集中。这样写不仅浓化了当时的气氛,表现了这一带农村风俗的淳朴,而且也说明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和农民关系的融洽。
     
             上片是写村民欢迎知州的场面,而着重以引人注目的一群少女作为代表。下片写农村的迎神赛会。收麦社,即麦收季节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鸢”,俗称老鹰。“赛神”,也叫迎神赛会,是农村的一种迷信礼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农民们老幼相扶去参加这种庆祝丰收的祭神活动,而在摆满祭品的供桌上空,乌鸦在盘桓飞翔。“老幼扶携”,说明农民迎神心诚,满村扶老携幼全家出动;“乌鸢翔舞”,反映出祭品丰盛,招引得乌鸦往复低飞,驱赶不散。还有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竟然卧在路旁,悠然入睡了。“卧黄昏”表明祭神活动持续了一天,农民们直到尽欢而散。
     
              这首小词不是一般地写景,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写人叙事,全篇由两个饶有兴味的场景组成,场景按知州进村的时间顺序安排。这两个场景似乎各不相关,但它们却是通过前来察访的知州的视线贯串在一起的。两个场景向读者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使君亦即作者虽没有直接在画面中出现,但他对农村朴厚风俗和男女老少村民的亲切喜悦之情,我们是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领略得到的。
     
  •         这首首写谢雨途中见闻。情形与前者又不一样。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似乎就是顺着前一首写下去的。村姑不象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茜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作者下笔十分自然,似是实写生活中事,以至使人觉得它同杜牧《村行》诗的“篱窥茜裙女”一句只是暗中相合而已。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象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个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象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乌鸢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9-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niandai/songdai/sushi/480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