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时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东归,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或谓此诗“不似登岳阳楼作”,然起联即称“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当指岳阳楼无疑。诗从俯视岳阳楼景物落笔,虽未写楼高而楼高自见。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谓云天与其留宿、行杯处相接,极言岳阳楼之高,富于想象。“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一联,化静为动,情趣盎然,诗人遇赦之愉悦溢于言表。“雁引”句,宋乙本、萧本、缪本、王本俱注云:“一作雁别秋江去。”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 yǔ xià shí èr dēnɡ yuè yánɡ lóu 》《 与 夏 十 二 登 岳 阳 楼 》.[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lóu ɡuān yuè yánɡ jìn , chuān jiǒnɡ dònɡ tínɡ kāi 。楼 观 岳 阳 尽 , 川 迥 洞 庭 开 。yàn yǐn chóu xīn qù , shān xián hǎo yuè lái 。雁 引 愁 心 去 , 山 衔 好 月 来 。yún jiān lián xià tà , tiān shànɡ jiē xínɡ bēi 。云 间 连 下 榻 , 天 上 接 行 杯 。zuì hòu liánɡ fēnɡ qǐ , chuī rén wǔ xiù huí 。醉 后 凉 风 起 , 吹 人 舞 袖 回 。
-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唐].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楼观岳阳尽,登楼望天岳山南胜景已尽,
川迥洞庭开。江水远流洞庭把胸怀敞开。雁引愁心去,大雁无意将忧愁之心带去,山衔好月来。君山有情把美好圆月衔来。云间连下榻,楼上住宿仿佛在云间下榻,天上接行杯。几旁饮酒似乎于天上传杯。醉后凉风起,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 ①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回来,从江陵还至岳阳时所作。夏十二,李白的 友人,名字不详。
②迥: 渺远貌。
③下榻: 寄居之处。
④行杯:传杯而饮。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岳阳楼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倾;遥望君山,气象万千。乾元二年(759)秋季,从流放途中遇赦而归的李白与友人夏十二一起,登上高楼,写下了这首格调清新、意境高远的五言律诗。首联起势突兀,境界极为开阔。诗人登楼远眺,岳阳一带景观尽收眼底,但见万里长江自天际奔腾而来,八百里洞庭浩渺无际。这里,一“尽”一“开”,笔力雄健,既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愉悦心境,又反衬出岳阳楼之高,与颈联的“云间”、“天上”暗相呼应。颔联融情入景,写景又力避平直,曲折变幻,情趣盎然。不说自己仰首观雁,心情轻快,却说“雁引愁心去”;不说山后明月冉冉升起,却说“山衔好月来”,构思何等奇妙!一“引”一“衔”,生动传神,不仅赋予自然之物以灵性,令人生亲切之感,而且使得整个画面空灵活泼,摇曳多姿,达到了极优美的境界。当此之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凭栏赏月,恍如置身仙境,他怎能不生出下榻云间、行杯天上的幻觉呢?“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借用神奇的想象,把住宿、饮酒予以浪漫化的渲染,构成迷离恍惚的气氛,同时,又进一步衬托出岳阳楼的高度。末联以细腻的笔触,状写诗人在高楼之上迎风醉舞之态,奇情异趣,飞跃纸上。诗以此作结,令人想见诗人那飘逸洒脱的神态和旷达豪迈的情怀,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雄健有力。这首诗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加上夸张和映衬手法的妙用,既生动地展现了雄奇壮丽的自然美景,又真实地揭示了诗人遇赦归来的欢愉心情,二者相互融合,极浑成自然之妙。
-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他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是 年秋,与友人夏十二登岳阳楼饮酒,因赋此诗。诗的首联以夸张衬托的手法,写居高临下,极目眺望。诗中这一 “尽”、一“回”、一“开”,则将高广渺远的景色,尽收眼底,表达 了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清新,真可谓“天然去雕饰”。 因为岳阳楼面临天岳山,下临洞庭湖,登楼远眺,巴陵胜状,尽收眼 底。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以拟人手法,写鸿雁带 去了“愁心”,君山衔出了 “好月”,对仗工整,互相映衬,想象新奇 而风趣,抒发了诗人从厄运中获得解脱的心情。颈联用魔幻手法,写自己与友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恍恍然 如置身天上云间。周围的景物都成了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行杯”,即二人用一个酒杯传饮。尾联写楼高风寒,凉风吹得衣袖翩翩起舞。诗句潇洒脱俗,舒展 流畅,壮志豪情,溢于言表,诗的神韵在此矣!李白的诗吸收了魏晋六朝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又吸收民间语汇 入诗,开拓了唐诗一个新境界,有“诗仙”之美誉。他的山水诗追求 “清水芙蓉”和“垂衣天真”的美,通过对自然美的歌颂,体验着人 间的道德力量。美学家康德认为:人们的情感含有一种普遍的共享性, 美就是从自然的和谐或冲突中,给人以优美和崇高的道德修养的助力。 美能提高人的灵魂的价值。李白的这首诗,就是运用夸张、陪衬、烘 托的手法,“移情”于山水之间,追求朴素真实的自然美。
- 此诗写于乾元二年 (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岳阳尽” 的 “尽” 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次句分写长江洞庭。“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诗人在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 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诗贵发端,古今皆然。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下榻句用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据《后汉书·徐稚传》 载:“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李白用这个典故,不仅有赞扬夏十二的好客之意,同时也与诗题呼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诗题既然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当然不能毫不涉及夏十二。目不暇接的美景值得描绘,泉涌般的激情必需抒发,百忙之中又不忘为主人缀上一笔,诗人写得是多么从容不迫、舒徐有致。“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结尾写诗人醉酒后,在习习的秋风中翩翩起舞。凉爽的秋风把衣袖吹得来回摆动,飘飘然俨有仙举之势。杜甫在《饮中八仙歌》 中这样赞誉诗人:“李白一斗诗百篇。”确实,诗人酒后之作量多质高,往往胜于平时之作。结尾这两句诗,便写得精采传神,颇能体现“诗仙”那超凡脱俗的气度及其作品潇洒飘逸的风格。这首诗是李白晚年的佳作之一。诗以高远之境发端,醉舞狂欢终篇,表现了诗人遇赦后乐以忘忧的旷达胸怀。作为一首律诗,本篇对仗精工,结构谨严,其遣词用字也各具其妙,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诗人素以古体诗称雄于我国古代诗坛,但这首五律写得也很成功。明人高棅选编的 《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就作品的风格特征而言,“气象雄逸”这四个字,确实道出了本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