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豁蒙楼暮色》赏析
储安平《豁蒙楼暮色》原文
储安平写《豁蒙楼暮色》时才二十余岁,但心态已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人,年华似水,羁旅穷愁,他的人生感受就像“一条河流般的忧郁”,在暮春时节连绵不绝的雨季里无边无际地浸润着苍茫悲凉、无可排遣的感受。
作者是那种对于排遣寂寞熟门熟路的人,有一套特别的方法。不仅仅是要达到排解忧郁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到形式高雅,不动声色、风度翩翩,在完成心灵调节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艺术与文化上的诸种趣味。而在储安平看来,心灵调节的关键之处便是借助“悠闲的心情”和“冲淡之趣”。
悠闲的心情是排遣忧郁的主体方面的条件。也就是说应该以一份优游、通达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如果可以做到保持心灵的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便是身在闹市也可以神游物外,得到无上的快乐。而冲淡之趣则偏重指客观方面的要求,平和含蓄,充满禅机的景致可以大大中和忧郁的情绪,在最普通的事物里品味最独特的体会,可以给储安平这样一个对美极为敏感的人很多的趣味。
于是作者在薄暮中登上了豁蒙楼,寻找与他心灵契合的情致。暮雨中的豁蒙楼深远静谧又晦涩模糊。“天十分惨淡,云是灰暗的,……我喜悦山影在迷雾里,我喜悦月亮在迷雾里,我怕黑暗我爱薄暮。”在这反复吟咏的句式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钟情的正是这份仿佛可以迷失自我的神秘气氛,留恋的是那份仿佛可以藏匿自我的晚景。薄暮在时间上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薄暮之景在气质上是混沌暧昧的,然而正是这暧昧混沌中的丰富、平静、从容与妩媚可以容纳作者的留恋品味,可以为他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之地。在孤独和焦灼的压迫之下,厌倦了白日的灿烂耀眼,畏惧于黑夜的霸气逼人,作者在这悠然的薄暮晚景中得到的正是一份难得的从容,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心灵从尘世的逃离。
薄暮中的豁蒙楼之所以别有韵味还在于它富含禅机。作者听着那隔着连绵细雨,破空而来的庙堂里的晚钟声,禁不住有流泪与忏悔的欲望。环境与心境的契合会使一件极普通的事情变得有深不可测的味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极深的禅机讲求的正是在平凡中发现禅意,这叫参悟。参悟可以使心灵净化与升华,达到平和与通达。于是世俗的一切纷扰都不足挂齿,于是储安平会呆看他人的高兴和喝茶的姿势,会与陌生的和尚打机锋,会在自己的心中往复辩难一些在常人看来似是而非的一些问题。
然而这心灵的逃离总归是短暂的,无论是迷蒙的薄暮之景也好,还是了悟与否也好,淡淡的趣味终究冲不走那深入骨髓的忧郁。宿命的悲剧感如影随形。“我之上台城,想略略减少我一些无声之叹息,但我恍惚又需要更多之无声的叹息,好用以来延续自己残破的生命……”残破的生命感受,无往而不苦的人生,不可理喻的世界,潜在的沉重的内心世界总是要把那好不容易逃离出去的一两丝灵气顽固地拽回。
然而心灵毕竟在这一次小小的自寻乐趣的过程中得到了难得的休息。“我的幽魂将寄托在这钟声里,……虽然微弱到仿佛死亡,但仍永远存在在那空间的哪。”虽然虚茫到无法捉摸,心灵依然找到了一块栖息之地。走出山门的作者,眼前又是一片大好江山了。
忧郁而不颓唐,困窘而不激愤,以从容通达的心境,无比敏锐的感觉,在逼仄的生命里捕捉那一闪而逝的美与诗意——这就是储安平《豁蒙楼暮色》。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