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达然《回家》赏析

2018-10-07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许达然《回家》原文


     家是什么?是茫茫无尽黑暗中一烛不灭的灯火,是寒冷凄清时的一杯热茶。家是父母殷殷的叮嘱、疼惜的呵护,是夫妻温柔的对视,是孩子天真灿烂的笑靥。远游的旅人如高空飘飞的风筝,风筝的轴端,紧紧系着的就是游子魂萦梦绕的家。

热土难离、安土重迁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永远挣不脱、解不开的心结。因此,从《诗经》开始,就有无数的诗文描述羁旅之愁、怀乡之情。于是,“乡愁”成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母题。而在台湾当代散文里,乡愁母题表现得特别集中、多样化。与中国大陆母体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隔绝分离,使不少台湾作家长久地处于企盼、失望、思念等心绪的煎熬中,无以排遣,只好转而求助于文学,将浓郁的乡思、乡情与乡愁诉诸笔下。于是,乡愁散文就成为台湾当代散文中秀挺卓拔的一枝。

这篇《回家》,包孕的主要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乡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乡情。中国人自古就思乡,西方人虽有乡情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在作者看来,“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此外,中国人对离乡的心态也不同于西方,更多的是无奈和落寞。作者详尽列举了历朝历代中国人想回家的愿望,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可称得上是一部“思乡文化史”。

许达然是研究历史的学者,史学研究使其拥有“深邃透彻的洞察力、别出机杼的运筹力和指挥万物的创造力”。他在文章中谈古论今,沟通中外,广征博引,信手拈来。纵观全文,从希腊史诗到美国小说,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是由中外历代乡愁作品贯串而成。但作者又并非是简单罗列,生搬硬套,他往往是在行文中很自然地引入诗词典故,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

此外,作者自觉地继承吸收古典文学语言,又加以创新,行文中有不少从文言中催化出来的极富韵味的语言。如:“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又如:“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流利爽口又含有青果般的涩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思乡的中国人总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笔,完成了一次对“回家”、对乡愁文化的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