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十羊九牧

【上】公:春秋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一国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指政出多头,政令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七十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下】牧:放牧者。十只羊有九个牧羊人。比喻官多民少,赋税繁重。也比喻使令不一,令人无所适从。唐·刘知幾《史通·叙事》:“杨令公(再思)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楚客)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释义】比喻政出多门,政令不一,造成混乱局面。
【举例】无论机构大小,如果一国三公,十羊九牧,必然会造成政令不一、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利于统一,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必须革除这种弊端。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2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duioucy/1906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