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楙”·通假字

    1.通“懋”、“勖”,勉。按:清高翔麟《说文字通》卷六:“‘楙’、‘懋’字古通。” 《尚书·盘庚(下)》:“予其楙建相尔。”石经作“勖简”(清高翔麟《说文字通》卷六引)按:据《十三经索引》知今本《尚书》作“懋简”。《汉书·食货志(上)》:“各因所生远近赋...

    “楂”·通假字

    通“槎”,木筏,水中浮木。 南朝梁何逊《何水部集·渡连圻诗(之二)》:“绝壁无走兽,穷岸有盘楂。”...

    “椷(二)”·通假字

    通“函”、“含”,容纳。按:椷,《集韵》胡南切,平声,覃韵;今音“han”。 《汉书·天文志》:“辰星过太白,閒(间)可椷 (剑)。”唐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椷音函。函,容也,其间可容一 也。”...

    “椷(一)”·通假字

    通“缄”,书信;书信之封口。按:椷,《集韵》居咸切,平声,咸韵;今音“jian”,本为容器名。按:“椷”“缄”同在侵部,叠韵通假。 《元诗...

    “楛(三)”·通假字

    通“盬”,不坚固,谓器物之粗制滥造。 《荀子·彊国》:“其百吏肃然而不楛。”注:“枯读为‘王事靡盬’之盬,不坚固也。”又《议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注:“楛,滥恶,谓不坚固也。”...

    “楛(二)”·通假字

    通“枯”,枯槁。 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一:“竹生花,其(朞)年便楛。六十年一易根,必结实而楛死。”元郭豫亨《梅花集句》:“貌楛神泽骨槎牙,萧索东风两鬓华。”...

    “楛(一)”·通假字

    通“苦”,喻指事情的不正当或态度恶劣。 《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注:“‘楛’与‘苦’同,谓滥恶也。”...

    “楃”·通假字

    通“朴”,本质之物(即“道”)。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按:今本《老子》“楃”作“朴”。...

    “楅”·通假字

    通“辐”,车轮的辐条。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道经》:“ 楅同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按:今本《老子》作“辐”。)又《经法·六分》:“主得□臣楅属者,王。”...

    “棬”·通假字

    通“桊”,牛鼻环(训见《说文》)。按:棬,《玉篇》居媛切,今音juan。 《吕氏春秋·重己》:“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 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楪”·通假字

    通“碟”,盛食物的小盘子。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诗之三:“三盃蓝尾酒,一楪胶牙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吾面不过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椹(二)”·通假字

    通“葚”,桑果。按:椹,本谓砧板,音“zhen”,又作“碪”、“鍖”,《尔雅·释宫》:“椹谓之榩。”注:“斫木 也。”此椹,《集韵》食荏切,上声,寢韵,音“shen”。按:“椹”“葚”均在侵部,叠韵通假。 《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唐陆德明《经典释...

    “椹(一)”·通假字

    通“戡”,剌。 《燕丹子》卷下:“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清孙星衍《〈燕丹子〉叙》:“‘右手椹其胸’,盖借‘椹’为‘戡’。”《说文》:‘戡,剌也。’”...

    “棹(二)”·通假字

    通“櫂”,行船用的桨楫。 《文...

    “棹(一)”·通假字

    通“桌”,桌子。按:棹,本义为行船之具。 《朱子语类》卷九十:“同人在旅中遇有私忌,於所舍设棹,炷香可否?”宋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七〔查市道人〕:“常德府查市富翁俞翕……在书室诵经。雷电当昼暴作,有樵夫避雨立门外。忽一道人青巾布衣,引入俞宅,扣书室见翁...

    “棿(二)”·通假字

    通“陧”,不安。 汉扬雄《太玄经》六《》:“初一,圜方杌棿,其内窾换。”注:“杌棿,不安也。”...

    “棿(一)”·通假字

    通“掜”、“拟”,比拟。 汉扬雄《太玄经》九《掜》:“掜,拟也……棿拟之三八。”按:《汉书》本传作“掜”。...

    “椎”·通假字

    1.通“捶”,打,击。 《史记·魏公子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锤),椎杀晋鄙。”元关汉卿《救风尘》一:“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2.通“锤”。 《墨子·备城门》:“长椎,柄长六尺,头长尺。”《韩非子·外储说(右)》:“是以说在椎杀平夷,榜檠矫直...

    “棍(二)”·通假字

    通“捆”、“綑”,捆(綑)束。 《汉书·扬雄传(上)》载其《反离骚》:“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注:“棍,大束也。”...

    “棍(一)”·通假字

    1.通“混”,混同。按:棍,《广韵》胡本切,上声,混韵;今音“hun”。 《汉书·扬雄传》载其《解嘲》:“形之美者,不可棍於世俗之目。”唐颜师古注训“棍”为“混”。又:“棍申椒与菌桂。”又:“形之美者,不可棍等佶之目。”注:“棍,亦同也。”《文...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