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淀”,今“白洋淀”之“淀”。按:《尔雅·释器》:“澱谓之垽。”注:“滓,澱也。”清 郝懿行义疏:“澱,今之滓泥也。”淀,浅水之泊。
《文选》西晋郭璞《江赋》:“栫澱为涔。”注引刘渊林《吴都赋》“掘鲤之淀”注:“淀,如渊而浅。”谓:“‘澱’与‘淀’古字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汶水又西合一水,西南入茂都澱。”
2.通“靛”,蓝汁(可作染料);青碧色。
《月令广义》:“採葛刈澱。”宋郑樵《通志》七五《昆虫草木·草》:“蓝有三种:蓼蓝如蓼染緑,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澱,色成胜母。”宋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大洋之水,碧黑如澱。”元薛昂夫《山坡羊·西湖杂咏》曲:“山光如澱,湖光如练。”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890.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