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膰”,古代祭祀用的炙肉;泛指烤肉。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於尝酎,与执燔焉。”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燔’又作‘膰’,祭肉也。”《公羊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俎实也。腥曰脤,熟曰燔。”《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脱)冕而行。”清焦循《正义》:“‘燔’与‘膰’同。”清 曹寅《黄河看月示子猷》诗:“涓涓泻醇酎,秩秩罗寒燔。”
2.通“蕃”,茂盛。
长沙 马王堆 汉墓帛书《经法·名理》:“如燔如卒,事之反也。”整理小组注:“燔,读为‘蕃’,茂盛。”
分享到: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於尝酎,与执燔焉。”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燔’又作‘膰’,祭肉也。”《公羊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俎实也。腥曰脤,熟曰燔。”《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脱)冕而行。”清焦循《正义》:“‘燔’与‘膰’同。”清 曹寅《黄河看月示子猷》诗:“涓涓泻醇酎,秩秩罗寒燔。”
2.通“蕃”,茂盛。
长沙 马王堆 汉墓帛书《经法·名理》:“如燔如卒,事之反也。”整理小组注:“燔,读为‘蕃’,茂盛。”
发布时间:2019-04-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208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