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黎”,众多。犂民,即“黎民”。
《尚书·泰誓(中)》:“播弃犂老。”宋 洪适《隶释(三)》《汉三公山碑》:“群犂百姓。”又一《成阳灵台碑》:“万国蒙祉,犂元赖荣。”又二《樊毅脩(修)华嶽碑》:“百穀繁殖,犂民时雍,鸟兽率儛,凤皇(凰)來仪。”
2.通“黎”。犂(梨)明,即“黎明”。
《史记·吕太后本纪》:“犂明,孝惠还。”南朝 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犂,犹比也。”又《齐太公世家》:“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国。”唐 司马贞《索隐》:“犂,犹比也。”
3.通“黧”,黑。
《尚书·泰誓(中)》:“今商王 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蔡沈集传:“‘犂’、‘黧’通,黑而黄也。”《论语·雍也》:“犂 牛之子骍且角。”清 刘宝楠《正义》:“犂牛者黄黑相杂之牛也。”《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愧)色。”宋 鲍彪改“犂”为“黧”,元 吴师道补注“古字‘黧’、‘犂’通借。”
4.通“剺”。犂面,即“剺面”,用刀割脸。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比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面。”《花月痕》第十九回:“所有回众,无不洗心涤虑,犂面刻肌,誓与汉人和辑。”
5.通“离”,分离。
《礼记·少仪》:“牛羊之肺,犂而不提心。”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犂,本作‘离’。”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话,说部之末流,纠纷而不可犂别。”
分享到:
《尚书·泰誓(中)》:“播弃犂老。”宋 洪适《隶释(三)》《汉三公山碑》:“群犂百姓。”又一《成阳灵台碑》:“万国蒙祉,犂元赖荣。”又二《樊毅脩(修)华嶽碑》:“百穀繁殖,犂民时雍,鸟兽率儛,凤皇(凰)來仪。”
2.通“黎”。犂(梨)明,即“黎明”。
《史记·吕太后本纪》:“犂明,孝惠还。”南朝 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犂,犹比也。”又《齐太公世家》:“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犂明至国。”唐 司马贞《索隐》:“犂,犹比也。”
3.通“黧”,黑。
《尚书·泰誓(中)》:“今商王 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蔡沈集传:“‘犂’、‘黧’通,黑而黄也。”《论语·雍也》:“犂 牛之子骍且角。”清 刘宝楠《正义》:“犂牛者黄黑相杂之牛也。”《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愧)色。”宋 鲍彪改“犂”为“黧”,元 吴师道补注“古字‘黧’、‘犂’通借。”
4.通“剺”。犂面,即“剺面”,用刀割脸。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比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面。”《花月痕》第十九回:“所有回众,无不洗心涤虑,犂面刻肌,誓与汉人和辑。”
5.通“离”,分离。
《礼记·少仪》:“牛羊之肺,犂而不提心。”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犂,本作‘离’。”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话,说部之末流,纠纷而不可犂别。”
发布时间:2019-04-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217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