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六:“敦当训击也。《庄子·说剑》:‘试使士敦剑。’即击剑也。此本义之仅存者。”
1.通“惇” dun
〔例一〕 《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敦通“惇”,笃厚,惇厚。
〔例二〕 《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敦通“惇”,诚朴、惇厚。段玉裁《说文》“敦”字注:“凡云敦厚者,皆假敦为惇。”《说文》:“惇,厚也。”
敦,端母、文部;惇,端母、文部。端母双声,文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憝” dui
〔例一〕 《荀子·议兵》:“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方言》:‘谆,憎所疾。宋鲁凡相恶谓之谆憎。’此敦当与谆同。”敦通“憝”,怨恨。谆亦当通“憝”。《说文》:“憝,怨也。”
[例二] 《荀子·礼论》:“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恶之文也。”王先谦《集解·议兵》:“王念孙曰:……李注譈、憞、敦并与憝同。”敦恶,即“憝恶”。敦通“憝”,怨恨。
敦,端母、文部;憝,定母、物部。端、定旁纽双声,文、物阳入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沌” dun
[例一] 《史记·天官书》:“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索隐》:“《尔雅》: ‘在子为困敦。’孙炎云: ‘困敦,混沌也。言万物初萌,混沌于黄泉之下也。’”困敦,即“浑沌”。敦通“沌”。
[例二]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注:“浑敦,不可通之貌。”《史记·五帝本纪》作“浑沌”。敦通“沌”。
敦,端母、文部;沌,定母、文部。端、定旁纽双声,文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4.通“團” tuan
[例] 《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传:“敦,犹专专也。”《释文》:“敦,徒丹反。”陈奂《传疏》:“专,古团字。”敦通“团”,圆形。
敦,端母、文部;团,定母、元部。端、定旁纽双声,文、元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5.通“屯” tun
[例一] 《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笺:“敦,当作屯。陈屯其兵于淮水大防之上。”敦通“屯”,驻扎。
[例二] 《汉书·扬雄传》:“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注:“敦,读曰屯。屯,聚也。”敦通“屯”,屯聚。
敦,端母、文部;屯,定母、文部。端、定旁纽双声,文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1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430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