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傍”,依傍;沿着,紧挨着。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傍〕下云:“古多假‘並’为之。”按:杨树达《词诠》谓“並”谓“方所介词”,音“傍”,与“旁(bang)”字用法同。按:郭晋稀《声类疏证》:“‘並’‘傍’古在央部,本同音字。”
《列子·黄帝》:“使弟子並流而承(拯)之。”唐殷敬顺释文:“並,音傍。《史记》《汉书》傍海、傍河皆作‘並’。”又《说符》:“有一丈方将厉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並河以东,属之阴山。”南朝宋裴骃 《集解》引服虔云:“並,音傍,傍,依也。”《汉书·匈奴传(上)》:“自代並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又《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意不得月氏要领。留岁馀还。並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又《武帝纪》:“並海。”唐颜师古注“並”读曰“傍”。宋陈亮《中兴论》:“因命诸州转城进築,如三受降城法,依吴军攻城为蔡州,使唐邓相距各二百里,並桐柏山以为固。”南宋吴聿《观林诗话》:“华亭並海有金山。”《宋史·欧阳修传》:“不若分其兵,驻並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於策为便。”明葉盛《水潮日记·江南浑潮塞北风沙》:“江南並海之河江经港通潮汐者,土人谓浑潮。”《嘉靖九江府志》卷二《山川·德化县庐山》:“提学李梦阳记曰:‘自白鹿洞书院陟岭西北行,至五老峰下,並木瓜崖,两行则至折桂寺。……自(楼贤桥)桥西並涧行,则至玉渊。’”(《李梦阳文集》同)清恽敬《游庐山记》:“故並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焉。”
分享到:
《列子·黄帝》:“使弟子並流而承(拯)之。”唐殷敬顺释文:“並,音傍。《史记》《汉书》傍海、傍河皆作‘並’。”又《说符》:“有一丈方将厉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並河以东,属之阴山。”南朝宋裴骃 《集解》引服虔云:“並,音傍,傍,依也。”《汉书·匈奴传(上)》:“自代並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又《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意不得月氏要领。留岁馀还。並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又《武帝纪》:“並海。”唐颜师古注“並”读曰“傍”。宋陈亮《中兴论》:“因命诸州转城进築,如三受降城法,依吴军攻城为蔡州,使唐邓相距各二百里,並桐柏山以为固。”南宋吴聿《观林诗话》:“华亭並海有金山。”《宋史·欧阳修传》:“不若分其兵,驻並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於策为便。”明葉盛《水潮日记·江南浑潮塞北风沙》:“江南並海之河江经港通潮汐者,土人谓浑潮。”《嘉靖九江府志》卷二《山川·德化县庐山》:“提学李梦阳记曰:‘自白鹿洞书院陟岭西北行,至五老峰下,並木瓜崖,两行则至折桂寺。……自(楼贤桥)桥西並涧行,则至玉渊。’”(《李梦阳文集》同)清恽敬《游庐山记》:“故並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焉。”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72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