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1.通“志”,意向;意志。
《墨子·天志(中)》:“子墨子之有天之。”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天之,即‘天志’,本篇之名也。……古‘志’字通作‘之’。”又《天志(下)》:“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清孙诒让间诂:“之,一本作‘志’疑俗改。考古‘志’字只作‘之’。《说文》无‘志’字。”又《号令》:“为人下者,常司(伺)上之。”
2.通“至”,到。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誓)靡它。”毛传:“至死誓无它心。”汉郑玄笺:“之,至也。”《左传》成公十七年:“言之之暮而卒。”《孟子·滕文公》:“自楚之滕。”又《万章》:“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汉班固《论秦始皇》:“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攻驱除,距之称始皇。”(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距,通‘讵’,转作‘遽’,遂辞也。”)宋苏辙《祭亡婿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计《柏舟》之死不渝。”明李贽《焚书》四《杂述》:“忠臣挟忠……则临难自奋,之死靡它。”清伍观澜《西炮台行·为提督张公作》诗:“又不见张公鏖战暮及晡,之死靡他期捐躯!”
3.通“致”。
《左传》成公十三年:“能者并以之福。”晋杜预注:“善威仪以致福。”《韩诗外传》二:“因化之功,若推四时。”
4.通“治”,治理。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以正之国,以畸(奇)用兵。”按:今本《老子》作“以政治国,以奇用兵”。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73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