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身”。按:信,《集韵》升人切,平声,真韵;今音shen。
《周礼·春官·大宗伯》:“侯执信圭。”注:“信,当为‘身’,声之误也。身圭、躬圭,盖指象以人形为瑑饰,文有麤褥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清钱坫据此谓“信”通“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八)。
2.通“伸”,伸直,伸张,舒展。按:《说文》:“伸,屈伸。”清段玉裁注:“古经传皆作‘信’。”又“信”字段注云:“古多以为屈伸之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信,假借为‘伸’。”按:“信”、“伸”古音相同。朱起凤《辞通》自序:“古时‘信’、‘伸’两字同音,例如信都(古郡名)也称伸都。”今方言中所有读屈伸之“伸”与“信”音近者。“信”、“伸”上古同为真部平声字,叠韵通假。按:信,心母,伸,书母,然均在真部,音近通假。
《周易·繫辞(下)》:“尺蠖之屈,此求信也。”又:“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伸,本作‘信’。”《周礼·春官·大宗伯》:“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信其桯围。”疏:“信,古之申(伸)字。”又《鲍人》:“引而信之,欲其直也,”郑注:“无缩缓。”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信音申。”《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注:“古文‘伸’作‘信’。”《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信矣。”注:“‘信’与‘申(伸)’同。”《经典释文》:“信,古‘伸’字。”《左传》隐公元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穀梁传》隐公元年:“《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范宁注:“‘信’、‘申(伸)’古字所共用。”《管子·宙合》:“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閤(屈)信涅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之若人也。”宋朱熹注:“信,读为‘伸’。”《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所世为楷;通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诡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与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意信其志,尤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汉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唐孔颖达疏:“信,读为‘伸’。古之字皆假借此‘信’字以为屈伸之伸也。”《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唐杨倞注:“信,读为‘伸’,古字通用。”又《臣道》:“谏争(诤)辅拂(弼)之人信,则君过不远。”又《不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杨注:“信读为‘伸’,古字通用。”《战国策·楚策(四)》:“只因诎(屈)为信,奋患有成,勇者义之。”又《秦策(三)》:“……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屈),往而不能反(返)者也。”《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三国吴韦昭注:“信,古申(伸)字。”《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恐情知之不信矣,故重著以自明。”汉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股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注:“信,读曰‘伸’。”(《汉书》本传)《史记·春申君传》:“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又《乐书》:“诎(屈)信俯仰。”(按:《礼记·乐书》:“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邻国。”又《五帝本纪》:“信饬百官,众功皆兴。”《汉书·宣帝纪赞》:“信威北夷。”唐颜师古注:“信,读为‘伸’,古通用字。”(按:《班马字类》卷一:“读曰伸。《春秋左氏传》:‘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又《萧何传》:“夫能诎(屈)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者,汤、武是也。”又《王莽传》:“而信主上之义。”又《赵充国传》:“信威千里。”又《扬雄传》:“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又《司马迁传》:“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耶?”(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正作“仰首伸眉”。)唐颜师古注:“‘信’读曰‘伸’。”又《汉书音义》:“信,古‘伸’字”。《说文》:“尺蠖,屈申(伸)虫也。”《太平御览》引作“曲信虫”。《释名》:“信,申(伸)也。”清吕锦文云:“此皆‘信’、‘伸’通用之证。”(《文选古字通补训拾遗》)汉扬雄《太玄·众象》:“阳气信。”宋司马光集注:“‘信’与‘伸’通”。又《杨子法言·五百》卷第八:“诎(屈)身将以信道也。如诎(屈)道而信身,虽天下不为也。”注:“信,音伸。”汉桓宽《盐铁论》:“今有帝名而威不信长城,予赂遗而尚踞(倨)敖(傲),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从毕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痉者,伤,风入伤,身信而不能诎(屈)。”又:“一熨寒汗出,汗出多,能诎能信,止。”又:“筋挛难以信。”《潜夫论·爱日》:“正士怀冤,结而不得信。”《文选》晋左思《吴都赋》:“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唐李善注:“信,读曰‘申(伸)。’”《文选·魏都赋》:“信其果毅。”注引郑玄《礼记·儒行》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宋苏轼《东新桥》诗:“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宋史·文天祥传》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欣欣然从之,信足于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七)》:“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3.通“申”,申述。
《史记·五帝本纪》:“信饬。”《汉书·杜钦传》:“信臣子之愿。”按:《班马字类》卷一:“读曰申。”
分享到:
《周礼·春官·大宗伯》:“侯执信圭。”注:“信,当为‘身’,声之误也。身圭、躬圭,盖指象以人形为瑑饰,文有麤褥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清钱坫据此谓“信”通“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八)。
2.通“伸”,伸直,伸张,舒展。按:《说文》:“伸,屈伸。”清段玉裁注:“古经传皆作‘信’。”又“信”字段注云:“古多以为屈伸之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信,假借为‘伸’。”按:“信”、“伸”古音相同。朱起凤《辞通》自序:“古时‘信’、‘伸’两字同音,例如信都(古郡名)也称伸都。”今方言中所有读屈伸之“伸”与“信”音近者。“信”、“伸”上古同为真部平声字,叠韵通假。按:信,心母,伸,书母,然均在真部,音近通假。
《周易·繫辞(下)》:“尺蠖之屈,此求信也。”又:“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伸,本作‘信’。”《周礼·春官·大宗伯》:“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信其桯围。”疏:“信,古之申(伸)字。”又《鲍人》:“引而信之,欲其直也,”郑注:“无缩缓。”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信音申。”《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注:“古文‘伸’作‘信’。”《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信矣。”注:“‘信’与‘申(伸)’同。”《经典释文》:“信,古‘伸’字。”《左传》隐公元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穀梁传》隐公元年:“《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范宁注:“‘信’、‘申(伸)’古字所共用。”《管子·宙合》:“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閤(屈)信涅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之若人也。”宋朱熹注:“信,读为‘伸’。”《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所世为楷;通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诡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与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意信其志,尤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汉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唐孔颖达疏:“信,读为‘伸’。古之字皆假借此‘信’字以为屈伸之伸也。”《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唐杨倞注:“信,读为‘伸’,古字通用。”又《臣道》:“谏争(诤)辅拂(弼)之人信,则君过不远。”又《不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杨注:“信读为‘伸’,古字通用。”《战国策·楚策(四)》:“只因诎(屈)为信,奋患有成,勇者义之。”又《秦策(三)》:“……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屈),往而不能反(返)者也。”《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三国吴韦昭注:“信,古申(伸)字。”《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恐情知之不信矣,故重著以自明。”汉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股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注:“信,读曰‘伸’。”(《汉书》本传)《史记·春申君传》:“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又《乐书》:“诎(屈)信俯仰。”(按:《礼记·乐书》:“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邻国。”又《五帝本纪》:“信饬百官,众功皆兴。”《汉书·宣帝纪赞》:“信威北夷。”唐颜师古注:“信,读为‘伸’,古通用字。”(按:《班马字类》卷一:“读曰伸。《春秋左氏传》:‘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又《萧何传》:“夫能诎(屈)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者,汤、武是也。”又《王莽传》:“而信主上之义。”又《赵充国传》:“信威千里。”又《扬雄传》:“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又《司马迁传》:“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耶?”(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正作“仰首伸眉”。)唐颜师古注:“‘信’读曰‘伸’。”又《汉书音义》:“信,古‘伸’字”。《说文》:“尺蠖,屈申(伸)虫也。”《太平御览》引作“曲信虫”。《释名》:“信,申(伸)也。”清吕锦文云:“此皆‘信’、‘伸’通用之证。”(《文选古字通补训拾遗》)汉扬雄《太玄·众象》:“阳气信。”宋司马光集注:“‘信’与‘伸’通”。又《杨子法言·五百》卷第八:“诎(屈)身将以信道也。如诎(屈)道而信身,虽天下不为也。”注:“信,音伸。”汉桓宽《盐铁论》:“今有帝名而威不信长城,予赂遗而尚踞(倨)敖(傲),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从毕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痉者,伤,风入伤,身信而不能诎(屈)。”又:“一熨寒汗出,汗出多,能诎能信,止。”又:“筋挛难以信。”《潜夫论·爱日》:“正士怀冤,结而不得信。”《文选》晋左思《吴都赋》:“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唐李善注:“信,读曰‘申(伸)。’”《文选·魏都赋》:“信其果毅。”注引郑玄《礼记·儒行》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宋苏轼《东新桥》诗:“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宋史·文天祥传》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欣欣然从之,信足于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七)》:“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3.通“申”,申述。
《史记·五帝本纪》:“信饬。”《汉书·杜钦传》:“信臣子之愿。”按:《班马字类》卷一:“读曰申。”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611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