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期”,期待,期望。按:《字补·八部》:“其,借作‘期’。”按:“其”、“期”在上古聲韻皆同。
《诗经·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毛诗音义》:“‘期’亦作‘其’。”《战国策·中山策》:“与不其众少,其於当戹;怨不其深浅,其於伤心。”又《燕策(二)》:“期於成事而已。”宋鲍彪本“期”作“其”,元吴师道《补注》:“‘其’‘期’通借。”《淮南子·说林训》:“其满腹而已。”《汉书·萧望之传》:“其於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与‘期’同。”)又《贡禹传》:“见乎以汉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於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隊(墜)。”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自从与贺家姐姐作伴,半载其程,钱物使尽。”
2.通“期”,日期;期限。
《周易·繋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其,本作‘期’。”《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经典释文》:“期,一本作‘其’。”《韩非子·十过》:“至于期日之夜。”按:《淮南子·人间训》“期”作“其”。《史记·天官书》:“未尽其日。”《汉书·天文志》“其”作“期”。
3.通“朞”,周年。
《墨子·公孟》:“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意林》引“其”作“朞”。)又:“劝于善言,而学其年。”清孙诒让《间诂》:“《意林》引作‘朞年’……此书‘期年’字多作‘其’。”又《非儒(下)》:“丧,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清毕沅校注:“其,与‘期’同。”
4.通“綦”,极,至,甚。按:“其”、“綦”古俱为渠之切,群母之韵,完全同音。按:参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墨子·耕柱》:“人之其不君子者。”又《兼爱(下)》:“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後为。”又《尚同(上)》:“上以此为赏罚,其明察以审信。”按:于省吾《双剑誃墨子新证》:“‘其’乃‘綦’之省文,从‘綦’乃後起字。‘其(綦)明察以审信’,言极明察以审信也。中篇作‘甚’,盖後人不知‘其’之通‘綦’而改之耳。”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一)》:“‘其’当为‘甚’,甚明察以审信。”《韩诗外传》三:“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按:《说苑·难言》作“衣服甚盛”,“甚”亦“极”也,至也。《说文解字》:“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清段玉裁注:“‘其’同荀卿书之‘綦’,犹‘极’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门,人之所由;枢,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读书杂志·汉书(五)》谓需改“其明甚著”为“甚明甚著。”按:“其明甚著”,不误,“其”、“甚”互文见义。《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太祖悦,谓禁曰:“济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何以加之!”唐柳宗元《贞符》:“斯为诡谲阔诞,其可羞也。”旧校云:“其,一作‘甚’。”按:“其”可作“甚”解,不必校改。宋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 其可哀也已。”
5.通“骐”。
《诗经·鲁颂·駉》:“有骍有骐。”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其”,云:“本又作‘骐’。”(按:宋本《注疏》附释音,今本《释文》无此文。)
6.通“骑”。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蜀山(川)流顶,其山蓦岭。”又:“蓦海其江,来朝今室。”按:蓦,通“”,穿越。
分享到:
《诗经·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毛诗音义》:“‘期’亦作‘其’。”《战国策·中山策》:“与不其众少,其於当戹;怨不其深浅,其於伤心。”又《燕策(二)》:“期於成事而已。”宋鲍彪本“期”作“其”,元吴师道《补注》:“‘其’‘期’通借。”《淮南子·说林训》:“其满腹而已。”《汉书·萧望之传》:“其於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与‘期’同。”)又《贡禹传》:“见乎以汉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於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隊(墜)。”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自从与贺家姐姐作伴,半载其程,钱物使尽。”
2.通“期”,日期;期限。
《周易·繋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其,本作‘期’。”《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经典释文》:“期,一本作‘其’。”《韩非子·十过》:“至于期日之夜。”按:《淮南子·人间训》“期”作“其”。《史记·天官书》:“未尽其日。”《汉书·天文志》“其”作“期”。
3.通“朞”,周年。
《墨子·公孟》:“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意林》引“其”作“朞”。)又:“劝于善言,而学其年。”清孙诒让《间诂》:“《意林》引作‘朞年’……此书‘期年’字多作‘其’。”又《非儒(下)》:“丧,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清毕沅校注:“其,与‘期’同。”
4.通“綦”,极,至,甚。按:“其”、“綦”古俱为渠之切,群母之韵,完全同音。按:参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墨子·耕柱》:“人之其不君子者。”又《兼爱(下)》:“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後为。”又《尚同(上)》:“上以此为赏罚,其明察以审信。”按:于省吾《双剑誃墨子新证》:“‘其’乃‘綦’之省文,从‘綦’乃後起字。‘其(綦)明察以审信’,言极明察以审信也。中篇作‘甚’,盖後人不知‘其’之通‘綦’而改之耳。”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一)》:“‘其’当为‘甚’,甚明察以审信。”《韩诗外传》三:“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按:《说苑·难言》作“衣服甚盛”,“甚”亦“极”也,至也。《说文解字》:“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清段玉裁注:“‘其’同荀卿书之‘綦’,犹‘极’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门,人之所由;枢,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读书杂志·汉书(五)》谓需改“其明甚著”为“甚明甚著。”按:“其明甚著”,不误,“其”、“甚”互文见义。《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太祖悦,谓禁曰:“济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何以加之!”唐柳宗元《贞符》:“斯为诡谲阔诞,其可羞也。”旧校云:“其,一作‘甚’。”按:“其”可作“甚”解,不必校改。宋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 其可哀也已。”
5.通“骐”。
《诗经·鲁颂·駉》:“有骍有骐。”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其”,云:“本又作‘骐’。”(按:宋本《注疏》附释音,今本《释文》无此文。)
6.通“骑”。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蜀山(川)流顶,其山蓦岭。”又:“蓦海其江,来朝今室。”按:蓦,通“”,穿越。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645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