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含”(或“涵”),包含,容纳。
《诗经·周颂·载芟》:“播厥百穀,实函斯活。”《礼记·月令》:“羞以含桃。”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含’亦作‘函’。”《史记·礼书》:“函及士夫。”按:《班马字类》卷二:“音含。”《汉书·叙传(上)》:“函之如海。”注:“读与‘含’同。”又《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之为一。”唐颜师古注:“函,读与‘含’同。”又《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又《礼乐志》:“函宫吐角激徵清。”汉张衡《南都赋》:“巨琫(蜯)函珠。”注:“‘函’与‘含’同。”又《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注:“函,含也。”《文选》晋陆机《文赋》:“函緜邈于尺素。”注引毛苌《诗传》曰:“函,含也。”
2.通“颔”,下颔。按:因“函”通“含”,而“含”通“颔”,故“函”可通“颔”。
《诗经·大雅·行苇》:“嘉殺脾臄。”唐孔颖达疏引服虔《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
[函胡]hanhu
同“含糊”。
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四十九《石钟山记》:“扣而听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分享到:
《诗经·周颂·载芟》:“播厥百穀,实函斯活。”《礼记·月令》:“羞以含桃。”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含’亦作‘函’。”《史记·礼书》:“函及士夫。”按:《班马字类》卷二:“音含。”《汉书·叙传(上)》:“函之如海。”注:“读与‘含’同。”又《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之为一。”唐颜师古注:“函,读与‘含’同。”又《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又《礼乐志》:“函宫吐角激徵清。”汉张衡《南都赋》:“巨琫(蜯)函珠。”注:“‘函’与‘含’同。”又《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注:“函,含也。”《文选》晋陆机《文赋》:“函緜邈于尺素。”注引毛苌《诗传》曰:“函,含也。”
2.通“颔”,下颔。按:因“函”通“含”,而“含”通“颔”,故“函”可通“颔”。
《诗经·大雅·行苇》:“嘉殺脾臄。”唐孔颖达疏引服虔《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
[函胡]hanhu
同“含糊”。
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四十九《石钟山记》:“扣而听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663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