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克”,攻克,克敌取胜;克服;能。
《老子》第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河上本“克”作“剋”。《庄子·让王》:“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剋之。”《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剋天下矣。”又《十过》:“兴兵伐虞,又尅之。”按:《吕氏春秋·权勋》作“还反(返)伐虞,又克之。”《战国策·中山策》:“秦军大尅。”元吴师道注:“‘克’、‘尅’字通。”又:“围其国都,必不可尅。”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非夫通神之俊才,谁能剋成乎此勋!”《後汉书·周泽传》:“奉公剋己。”又《陈寔传》:“宜深剋己反善。”又《桓谭传》:“何征不剋。”《晋书·王导传》:“当共戮力王室,剋复神州。”按:《世说新语·言语》作“克复”。《隶释·卫尉衡方碑》:“剋长剋君。”按:《诗经·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2.通“刻”,契(锲)刻,刻画,铭刻,雕刻,刻镂。
《列子·汤问》:“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塗,请为父子,剋臂以誓,不得告术於人。”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封者之石高一丈二赤(尺),剋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又:“增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於其上,示增高也,剋石纪号,著己功也。”《史记·李斯传》:“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潜夫论·浮侈》:“剋削绮穀。”注:“‘剋’与‘刻’通。”《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注引《江表传》:“谨以剋心,非但书诸绅也。”南朝梁武帝《凤笙曲》:“绿耀尅(剋)碧随琯笙,朱唇玉指学凤鸣。”
3.通“刻”,苛刻,苛急,苛求,苛责,刻薄。
《庄子·人间世》:“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晋郭象注:“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剋核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唐成玄英疏:“夫剋切责核,逼迫太甚,则不善之心欻然自应。”《後汉书·寇荣传》:“驰传邮驿,布告远近,严文剋剥,痛於霜雪。”(剋剥,即“刻薄”。)晋袁宏《後汉纪》二《光武帝纪》:“表善惩恶,躬自剋薄。”《文选》三国魏曹冏《六国论》:“胡亥习剋薄之教,是遵凶父之业。”“剋”一本作“刻”。《宋书·朱修之传》:“然性险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话说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剋薄他。”
4.通“刻”,时刻。
唐白居易《为宰相贺杀贼表》:“幕燕鼎鱼,偷活顷剋。”
5.通“刻”。剋苦,即“刻苦”。
《旧唐书·儒学传(下)·韦表徵》:“(表徵少时,剋苦自立。”宋梅尧臣《答裴送序意》诗:“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668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