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即”(训见《尔雅·释言》)。
《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按:《一切经音义》作“愿言即嚏”。《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返)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按:上“则”训“即”,下“则”为“若”。
2.通“即”,就,立即,马上。按:即,《唐韵》子力切,与“则”同声而通用。按:在《广韵》中,则,子德切,即,子力切,在上古音中,同为精纽职部。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善闻,则无闻矣。”按:“则”“即”互文见义。《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策·魏策(二)》:“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按:《韩非子·说林(上)》:“则”字均作“即”。唐元稹《估客乐》诗:“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则,一作“即”。)《草堂诗馀》载秦少游(观)《桃源忆故人》词:“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按:汲古阁本《淮海词》作“即”。《冻苏秦》剧三:“正末云:‘那裏是张丞相的住宅?’张千云:‘这个门楼则是。’”
3.通“即”,即使,纵然(假设连词)。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於天下,则连(鲁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分享到:
《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按:《一切经音义》作“愿言即嚏”。《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返)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按:上“则”训“即”,下“则”为“若”。
2.通“即”,就,立即,马上。按:即,《唐韵》子力切,与“则”同声而通用。按:在《广韵》中,则,子德切,即,子力切,在上古音中,同为精纽职部。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善闻,则无闻矣。”按:“则”“即”互文见义。《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策·魏策(二)》:“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按:《韩非子·说林(上)》:“则”字均作“即”。唐元稹《估客乐》诗:“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则,一作“即”。)《草堂诗馀》载秦少游(观)《桃源忆故人》词:“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按:汲古阁本《淮海词》作“即”。《冻苏秦》剧三:“正末云:‘那裏是张丞相的住宅?’张千云:‘这个门楼则是。’”
3.通“即”,即使,纵然(假设连词)。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於天下,则连(鲁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669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