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裳”,裙子。按:《说文》:“常,下帬也。裳,常或从衣。”清段玉裁注:“今字‘裳’行而‘常’废矣。”《玉篇·巾部》:“常,帬也。今作‘裳’。”引申为泛指衣裳。按:“常”、“裳”为古今字。
《逸周书·度邑》:“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素问·逆调论》:“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满,通“懑”。)
2.通“嘗(嚐)”,嘗(嚐)味。
《列子·周穆王》:“嘗甘以为苦。”按:嘗,一本作“常”。清俞樾云:“‘常’、‘嘗’古通用。”
3.通“嘗”,曾经。按:参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诗经·鲁颂·閟宫》:“居常与许。”郑玄笺:“常,或作‘嘗’。”《老子》第七十四章:“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而,则。奇,邪。得,能。)《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让蔡浑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按:“常”一本作“嘗”。《吕氏春秋·审己》:“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於吴尹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贾谊文云:“自(秦)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难。”《汉书·公孙弘传》:“诸常与弘有隙,无远近,虽阳与为善,後竟报其过。”(按:《史记·平津侯主父传》作:“诸嘗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祝。”)汉 桓宽《盐铁论·复古》:“昔秦常举天下之力以事胡、越。”《初潭集》载东汉高凤笃学的故事:“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南朝宋范晔《後汉书·蔡邕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变,未嘗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按:此处通假字“常”与本字“嘗”并用。)《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虎常突前樊持马鞍。”晋干宝《搜神记·陈仲举》:“陈仲举微时,常宿申家。”按:《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一引作“嘗”。《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曰:“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何)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袁)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未常造术,术深恨之。”又引《汉末名士录》曰:“常於众数三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孙权常猎於山下。”《抱朴子·外篇·崇敬》:“未常经心。”校勘记:“常,当作嘗。”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唐牛希济《崔烈论》:“崔烈以贿求备位於公辅,問其子:‘外以我为何如?’对以铜臭之说,垂於前史。”唐李华《弔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慘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铤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宋《二程全书·遗书(二上)》:“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宋洪迈《夷竖三志壬·岳阳董风子》:“建康曹道人者,常犯罪黔西。”
4.通“長”,長久,永远。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常,叚(假)借为‘長’”。
《诗经·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汉郑玄笺:“陈久长之功。”《列子·天瑞》:“生者不能生,化者不能化,故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楚辞·九章·悲回风》:“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荀子·荣辱》:“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汉贾谊《新书·胎教》:“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史记·屈原传》:“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唐司马贞《索隐》:“常流,犹‘长流’也。”《汉书·晁错传》:“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後汉书·王符传》:“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禀,班禄未定。”晋左思《魏都赋》:“非常寐而无觉,不睹皇舆之轨躅。”南朝齐萧纲《和林下妓应令》:“欢乐不知醉,千秋常若斯。”按:“常”一作“长”。《魏书·任城王澄传》:“羽林虎贲,边方有事,暂可赴战,常戍宜遣蕃兵代之。”《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任。”《隋书·经籍志(四)》:“以为天尊之礼常存不灭。”《法华经》一《方便品》:“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坡》:“勿谓如来毕竟寂寞,法身常住。”又《那揭罗曷国》:“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宋陈善《扪虱新话(一)》卷一:“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宋张君房辑《雲笈七签》卷八:“太漠为玄重之根,开阴为常生之源。”《醒世恒言》卷五:“女儿年纪长成了,把他担误,不是个常法。”清王土祯《池北隅谈·彼波》:“常明灯下须弥顶,雪北香南见两人。”《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况有一班女戏常远包在家中。”清张惠言《先妣事略》:“常憶惠言五岁时,先妣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不寝也。须臾族母至,乃自引带自经,幸而得甦。”
[常羊]changyang
同“徜徉”,逍遥。
《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星星》曰:“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注:“常羊犹逍遥也。”
分享到:
《逸周书·度邑》:“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素问·逆调论》:“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满,通“懑”。)
2.通“嘗(嚐)”,嘗(嚐)味。
《列子·周穆王》:“嘗甘以为苦。”按:嘗,一本作“常”。清俞樾云:“‘常’、‘嘗’古通用。”
3.通“嘗”,曾经。按:参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诗经·鲁颂·閟宫》:“居常与许。”郑玄笺:“常,或作‘嘗’。”《老子》第七十四章:“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而,则。奇,邪。得,能。)《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让蔡浑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按:“常”一本作“嘗”。《吕氏春秋·审己》:“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於吴尹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贾谊文云:“自(秦)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难。”《汉书·公孙弘传》:“诸常与弘有隙,无远近,虽阳与为善,後竟报其过。”(按:《史记·平津侯主父传》作:“诸嘗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祝。”)汉 桓宽《盐铁论·复古》:“昔秦常举天下之力以事胡、越。”《初潭集》载东汉高凤笃学的故事:“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南朝宋范晔《後汉书·蔡邕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变,未嘗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按:此处通假字“常”与本字“嘗”并用。)《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虎常突前樊持马鞍。”晋干宝《搜神记·陈仲举》:“陈仲举微时,常宿申家。”按:《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一引作“嘗”。《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曰:“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何)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袁)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未常造术,术深恨之。”又引《汉末名士录》曰:“常於众数三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孙权常猎於山下。”《抱朴子·外篇·崇敬》:“未常经心。”校勘记:“常,当作嘗。”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唐牛希济《崔烈论》:“崔烈以贿求备位於公辅,問其子:‘外以我为何如?’对以铜臭之说,垂於前史。”唐李华《弔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慘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铤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宋《二程全书·遗书(二上)》:“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宋洪迈《夷竖三志壬·岳阳董风子》:“建康曹道人者,常犯罪黔西。”
4.通“長”,長久,永远。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常,叚(假)借为‘長’”。
《诗经·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汉郑玄笺:“陈久长之功。”《列子·天瑞》:“生者不能生,化者不能化,故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楚辞·九章·悲回风》:“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荀子·荣辱》:“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汉贾谊《新书·胎教》:“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史记·屈原传》:“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唐司马贞《索隐》:“常流,犹‘长流’也。”《汉书·晁错传》:“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後汉书·王符传》:“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禀,班禄未定。”晋左思《魏都赋》:“非常寐而无觉,不睹皇舆之轨躅。”南朝齐萧纲《和林下妓应令》:“欢乐不知醉,千秋常若斯。”按:“常”一作“长”。《魏书·任城王澄传》:“羽林虎贲,边方有事,暂可赴战,常戍宜遣蕃兵代之。”《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任。”《隋书·经籍志(四)》:“以为天尊之礼常存不灭。”《法华经》一《方便品》:“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坡》:“勿谓如来毕竟寂寞,法身常住。”又《那揭罗曷国》:“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宋陈善《扪虱新话(一)》卷一:“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宋张君房辑《雲笈七签》卷八:“太漠为玄重之根,开阴为常生之源。”《醒世恒言》卷五:“女儿年纪长成了,把他担误,不是个常法。”清王土祯《池北隅谈·彼波》:“常明灯下须弥顶,雪北香南见两人。”《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况有一班女戏常远包在家中。”清张惠言《先妣事略》:“常憶惠言五岁时,先妣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不寝也。须臾族母至,乃自引带自经,幸而得甦。”
[常羊]changyang
同“徜徉”,逍遥。
《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星星》曰:“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注:“常羊犹逍遥也。”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48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