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射击以后之歌 [德国]库纳尔特

世界受到伤害,

钱财已被掩埋,

战场上的死者,

他们进行过战争。

是谁获胜?

因为得利的完全是别人。

战场上的死者

再也得不到什么,

他们也没有钱财,

他们经过战争,

他们只是获胜。

可是得利的完全是别人。

(钱春绮 译)

【赏析】

始终关注社会,充满批判锋芒的创作一直是德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历代德国艺术家的演绎下已经成为整个德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德国局势变幻频繁,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将整个国家和民族推到风口浪尖。时代局势的变迁不断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正如格拉斯所说的,“我的创作总是关乎于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这些作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在实际创作中对社会和历史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些批判或尖锐,或隐晦,或激昂,或哀婉,但它们无一例外体现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职责。

库纳尔特的文学创作始于1947年,和许多作家一样,最初的文学冲动都是以诗歌开始的。库纳尔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1947年,德国纳粹政权已经灭亡,所以就他作品反映的内容而言大多是针对已经覆亡的纳粹政权。他的作品通过剖析法西斯的过去,清算他们的历史,对那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以警醒后来者。这首《最后射击以后之歌》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诗作一开始,诗人直言战争给整个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世界受到伤害,/钱财已被掩埋”。这种创伤不单是精神上的,而且还是物质上的。诗人在此后的诗句中突然笔锋一转,对战争中的牺牲者进行描写。在对他们的描写中,诗人并没有向我们具体说明这些战死者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或许是士兵,或许是普普通通的人民。但是他们都牺牲于战场之上,成为战争最直接的牺牲品。面对如此惨痛的场面,诗人不禁对这些死者发问道: 是谁获胜?是你们么?

在这里,诗人看似以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对那些失去生命的死者进行鞭笞。其实不然,诗人正是以此口吻唤醒读者,对那些“得利”的人进行揭露和批判。他们是战争的发起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而穷兵黩武。而那些普普通通的生命却是被鼓动者和被蒙蔽者,他们最终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别人的政治利益。这种死既是一种悲哀,也是毫无价值的表现。

诗歌的第二部分,可以看做是对第一节诗的延伸性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对象依然是那些“战场上的死者”。死了之后,他们“再也得不到什么,/他们也没有钱财”。虽然他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得利的完全是别人”。如果我们拿这一节与第一节做一个对比性的阅读,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正是在这种差别当中折射出诗人对战争更为深入的思考。在第一节中,诗人问道: 是谁获胜?他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因为得利的完全是别人。而在这一节中,诗人并没有再去追问谁取得胜利的问题,而是直接说: 他们只是获胜。可结果依然是: 可是得利的完全是别人。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得出相同的结果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点重要的内容: 一是,从诗人对战争胜利归属的质疑到最后确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逐渐清晰;二是,诗人在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时,发现这些战死者尽管是战争的获胜者,但他们只是取得战争形式上的胜利,而最终得利的并不是他们。这就说明,战争的胜利与否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再也得不到什么”,无非为战争或者说为别人丢掉了性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战争的思考是深邃而独特的。这首诗歌取名《最后射击以后之歌》,“最后射击”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那些倒下的人将接受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安排。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在诗中每一节的结尾处,诗人都提到“得利的完全是别人”才是问题的关键。诗人在此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着意揭露战争的本质以及那些在战争中“得利”的人。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诗人在展开诗篇时有意淡化背景,把对战争的思考放置于一个无法限定的时空内,这更显背景的广阔,以凸显诗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诗歌不仅是尖锐的谴责,而且还是思想凝成的结晶。

(邹 英)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ge/waiguoshige/16570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