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令设四时,荣衰有常期。”诗句出处:《罪松》;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虽为青松姿,霜风何所宜。二月天下树,绿于青松枝。
勿谓贤者喻,勿谓愚者规。伊吕代封爵,夷齐终身饥。
彼曲既在斯,我正实在兹。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
天令设四时,荣衰有常期。荣合随时荣,衰合随时衰。
天令既不从,甚不敬天时。松乃不臣木,青青独何为。
《罪松》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注释】: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令:
(一)①发令;下命令。《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三令五申之。”(申:告诫。)②命令;法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使屈平为令。”③美好。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便言:有口才。)④古代官名。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员。《史记·陈涉世家》:“宫门令欲缚之。”特指县令。《汉书·蒯通传》:“通说(shuì)范阳令徐公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⑤时节;季节。⑥词牌、曲牌名。一般较为短小,称为小令、令曲。⑦连词。假使;如果。《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身坐:自身定罪。) (二)líng [令狐]1.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县西。2.复姓。 (三)lǐng 量词。纸张计量单位。原张纸五百张为一令。设:
①布置;安排。《战国策·秦策一》:“张乐设酒,郊迎三十里。”②设立;建立。《商君书·开塞》:“官设而莫之一,不可。”③完备。《史记·刺客列传》:“居处兵卫甚设。”④施行。《吕氏春秋·长攻》:“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⑤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是属:这些人。宁:难道。)四:
①基数,四。《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yì),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淫:嗜欲过度。泆:放纵。)②序数,第四。《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臣之位在四。”《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愬:李愬,邓州节度使,此次袭破蔡州,擒叛军首领吴元济。)③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太簇用四字。”④通“驷”。四匹马驾一辆车。《韩非子·爱臣》:“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四时:
四个季度。一年分为春夏秋冬。《书·尧典》:“以闺月定~~成岁。”②四个时辰,一天分为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荣:
①草木及谷物开的花。《古诗十九首》之八:“攀条折其荣。”②草木开花。《吕氏春秋·仲夏》:“半夏生,木堇荣。”③草木茂盛、繁盛。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欣欣:草木茂盛。)④光荣;荣耀。与“辱”相对。《庄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⑤荣华;富贵。刘炎《迩言》:“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⑥屋檐两端翘起的部分。《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于东荣。”[荣卫]中医指人体的营养、血气等。《素问·汤液醪醴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衰:
(一)①由强转弱;衰退;衰弱。《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尽。)《汉书·食货志上》:“物盛而衰,固其变也。”②减;减退;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饮食得无衰乎?” (二)suō 同“蓑”。用草编成的雨衣。(三)cuī ①差;依等级递减。《国语·齐语》:“相(xiàng)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相:视。征:征税。移:迁徙。)②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作而成,毛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比及:等到。)③等次。《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衰。”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常:
①恒久不变的;固定的。《孙子·虚实》:“四时无常位。”(四时:四季。)《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国语·楚语上》:“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惯例。《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记·扁鹊传》:“扁鹊,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时。《晋书·何曾传》:“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经:治理。)⑦副词。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⑧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扬权》:“上失扶寸,下得寻常。”⑨通“尝”。曾经。《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tǎng)见(xiàn),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党:偶然。)期:
(一)①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又约定。《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②预定的时日;期限。《史记 ·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③限量;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只:语气词。)④期望;要求。《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⑤必;必定。《左传·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二)jī 同“朞”。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昼夜。《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国乃有节。”(节:节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