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

“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诗句出处:《寒溪》;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
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
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净漱一掬碧,远消千虑尘。
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
洛阳岸边道,孟氏庄前溪。舟行素冰折,声作青瑶嘶。
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珪。明明宝镜中,物物天照齐。
仄步下危曲,攀枯闻孀啼。霜芬稍稍歇,凝景微茫齐。
痴坐直视听,戆行失踪蹊。岸童劚棘劳,语言多悲凄。
晓饮一杯酒,踏雪过清溪。波澜冻为刀,剸割凫与鹥。
宿羽皆翦弃,血声沉沙泥。独立欲何语,默念心酸嘶。
冻血莫作春,作春生不齐。冻血莫作花,作花发孀啼。
幽幽棘针村,冻死难耕犁。
篙工磓玉星,一路随迸萤。朔冻哀彻底,獠馋咏潜鯹。
冰齿相磨啮,风音酸铎铃。清悲不可逃,洗出纤悉听。
碧潋卷已尽,彩缕飞飘零。下蹑滑不定,上栖折难停。
哮嘐呷喢冤,仰诉何时宁。
一曲一直水,白龙何鳞鳞。冻飙杂碎号,齑音坑谷辛。
柧椾吃无力,飞走更相仁。猛弓一折弦,余喘争来宾。
大严此之立,小杀不复陈。皎皎何皎皎,氤氲复氤氲。
瑞晴刷日月,高碧开星辰。独立两脚雪,孤吟千虑新。
天欃徒昭昭,箕舌虚龂龂。尧圣不听汝,孔微亦有臣。
谏书竟成章,古义终难陈。
因冻死得食,杀风仍不休。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
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波澜抽剑冰,相劈如仇雠。
尖雪入鱼心,鱼心明愀愀。恍如罔两说,似诉割切由。
谁使异方气,入此中土流。翦尽一月春,闭为百谷幽。
仰怀新霁光,下照疑忧愁。
溪老哭甚寒,涕泗冰珊珊。飞死走死形,雪裂纷心肝。
剑刃冻不割,弓弦强难弹。常闻君子武,不食天杀残。
劚玉掩骼胔,吊琼哀阑干。
溪风摆余冻,溪景衔明春。玉消花滴滴,虬解光鳞鳞。
悬步下清曲,消期濯芳津。千里冰裂处,一勺暖亦仁。
凝精互相洗,漪涟竞将新。忽如剑疮尽,初起百战身。

《寒溪》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注释】:

始:

①开头;指事情的开端。《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当初。与“今”相对。《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③首先。与“后”相对。韩愈《赠张童子序》:“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若:或者。)④副词。1.刚刚;方才。《吕氏春秋·别类》:“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曾(céng)。与“未”连用。《淮南子·俶真》:“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泥:

(一)①古水名。泾水支流,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②泥土。《尚书·禹贡》:“厥土惟涂泥。”③像泥一样的东西。《洞冥记》卷三:“帝令剉此草为泥,以涂云明之馆。” (二)nì ①涂抹。《世说新语·汰侈》:“王(恺)以赤石脂泥壁。”(赤石脂:一种风化的陶土。)②固执;拘泥。柳宗元《断刑论下》:“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bèi)。”(悖:混乱。)③阻滞不通。《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④软求;软缠。元稹《遗悲怀》之一:“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⑤通“涅”。用作黑色染料的矾石。《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步:

①行走。《战国策·赵策》:“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②踩;踏。陆游《道室杂咏》之一:“岂但烟霄随步武,故应冰雪换形容。”(武:足迹。)③步子;步伐。张衡《东京赋》:“驾不乱步。”④举足二次。《荀子·劝学》:“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脚。)⑤阶段。《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⑥步兵。《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⑦长度单位。历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⑧同“埠”。水滨泊船处。韩愈《柳州罗池庙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

泉:

①泉水,一种地下水。《周易·蒙卦》:“山下出泉。”②泉下;墓穴。钱孙贻《虔台寒食怨诗》:“几人江上共招魂,瘴海青蝇吊泉户。”(瘴海:旧指岭南有瘴雾的海域。户:门。)③阴间。骆宾王《乐大夫挽辞》:“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④古钱币名。《管子·轻重丁》:“凡称贷之家,出泉参千万,出粟参数千万钟。”

莫:

①(mu)[名]日落的时候。《礼记·聘义》:“日~人倦。”(“暮”的本字。)②[代]没有什么。《庄子·秋水》:“天下之水,~大于海。”③[副]不。《墨子·公输》:“杀臣,宋~能守,乃可攻也。”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源:

①水源;源泉。《荀子·法行》:“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涓涓:细流。雝:通“壅”。蔽塞。)②来源;本源。《韩非子· 主道》:“知万物之源。”③探索本源。孟郊《戏赠无本》之二:“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源流]1.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荀子·富国》:“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2.比喻亲属;世系。刘大櫆《〈范氏家乘〉序》:“支属虽繁,源流虽远,而有急相周。”(支属:亲属,宗支。周:赒济。)[源源]连续不断的样子。《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见之:指舜见其异母弟象。)

邻:

①古代居民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②邻近的;接近的。《庄子·天运》:“死生相与邻。”《荀子·大略》:“祸与福邻。”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