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一方难独占,天下恐争论。

“一方难独占,天下恐争论。”诗句出处:《和钱侍郎甘露》;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玄天何以言,瑞露青松繁。忽见垂书迹,还惊涌澧源。
春枝晨袅袅,香味晓翻翻。子礼忽来献,臣心固易敦。
清风惜不动,薄雾肯蒙昏。嘉昼色更晶,仁慈久乃存。
一方难独占,天下恐争论。侧听飞中使,重荣华德门。
从公乐万寿,余庆及儿孙。

《和钱侍郎甘露》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注释】: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方:

(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难:

(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独:

①单一;单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后汉书·崔骃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②独自。苏轼《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③没有子孙的老人。《礼记·礼运》:“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④独特;特异;与众不同之处。《论衡·实知》:“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⑤专断;独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闇:同“暗”。)⑥副词。1. 相当于“只”、“仅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夫]1. 独身男子。2.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占:

①用龟甲或蓍草推算吉凶。《周易·系辞上》:“以卜筮(shì)者尚其占。”(筮:用蓍草占卦。尚:重视。)②推测;预测。《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简雍颇明阴阳,袖占一课,失惊曰:‘此大凶之兆也。’”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恐:

①畏惧;害怕。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尚书·金滕》:“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yǎn),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偃:倒下。邦人:国人。)②威吓;恐吓。《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宋史·杨廷璋传》:“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不从;令媒氏传言恐逼。”(周祖:后周太祖郭威。)③恐怕;担心。《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争:

(一)①争夺。《韩非子·说林下》:“争肥饶之地。”《史记·伍子胥列传》:“两女子争桑相攻。”②竞争。《史记·高祖本纪》:“左右争欲击之。”③争辩;辩论。《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④相差。杜荀鹤《自遣》:“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⑤怎么;怎。多用于古诗词曲中。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二)zhèng 通“诤”。规劝。《后汉书·王充传》:“以数谏争不合,去。”(以:因为。)

争论:

争议,辩论。《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于秦惠王前。”

论:

(一)①讨论;研讨。《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②议论;评论;谈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③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④陈述;述说。张衡《西京赋》:“众形殊声,不可胜论。”⑤评判;评定。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盐铁论·箴石》:“论其才能,然后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晦:每月最后一天。)⑦顾及;考虑。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⑧言论;学说。《荀子·成相》:“君法明,论有常。”⑨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 (二)lún①《论语》的简称。刘向《别录》:“鲁人所学谓之《鲁论》。”②通“伦”。顺序,次序。《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③通“抡”。选择。《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