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偏相狎,尧年不可逃。”诗句出处:《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是唐朝诗人卢象的作品。
谢脁出华省,王祥贻佩刀。前贤真可慕,衰病意空劳。
贞悔不自卜,游随共尔曹。未能齐得丧,时复诵离骚。
闲阴七贤地,醉餐三士桃。苍苔虞舜井,乔木古城壕。
渔父偏相狎,尧年不可逃。蝉鸣秋雨霁,云白晓山高。
咫尺传双鲤,吹嘘借一毛。故人皆得路,谁肯念同袍。
《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唐朝诗人卢象的作品。
【注释】:
渔:
①捕鱼。《周易·系辞下》:“以佃以渔。”(佃:畋;打猎。)《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汉书·何并传》:“以气力渔食闾里。”(闾里:乡里。)渔父:
捕鱼的老人。《楚辞·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父:
(一)①父亲。《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没:通“殁”,死。)②对家族或亲戚中男性长辈的称呼。《尔雅·释亲》:“父三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母为曾祖王母。”③为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的尊称。《诗经 · 小雅 · 伐木》:“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羜:幼羊。速:召请。)④泛指动物雄性。左思《吴都赋》:“其上则猿父哀吟。” (二)fǔ ①对老年人的尊称。《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剑值百金,以与父。”②同“甫”。对成年男子的美称,多附在名字后面。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庐陵:今江西吉安县。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地名,在今福建。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下文“平父”“纯父”同。)③为从事某一类行业男子的通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农夫渔父过而陋之。”④开始。《老子》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梁:强横,强悍。其死:指正常死亡。以为:“以”后省代词“此”“之”等,意思是用这句话作为……)偏:
①不正;偏向。杜甫《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夜久烛花偏。”姚合《题宣义池亭》:“垂藤压树偏。”②侧面;旁边。《左传·隐公十一年》:“乃使公孙获处(chǔ)许西偏。”(公孙获:人名。处:居住。许:国名。)③偏僻。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心远地自偏。”④不公正;偏私。《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⑤偏激;邪曲。《后汉书·孔融传》:“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⑥部分。《荀子· 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⑦副词。1.正;恰。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2.单单。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3. 特别。表示程度。杜荀鹤《登山寺》:“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⑧通“谝pián”。谄媚。《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朝野佥载》卷三:“上林令侯敏偏事之。”⑨通“遍”。普遍;全面。《墨子·非儒》:“远施周偏。”《汉书·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狎:
①亲近;接近。《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长向江湖狎鸥鸟。”②轻忽;轻慢。《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因狎侮诸客。”③狎侮;戏弄。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荡:游荡。倚:靠拢。)④习惯;熟悉。《论衡·程材》:“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⑤更迭;交替。《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⑥拥挤;密集。傅毅《舞赋》:“车骑并狎。”⑦接连。《潜夫论·救边》:“军书交驰,羽檄狎至。”尧:
①极高的样子。《墨子·亲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②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又称“唐尧”。《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逃:
①逃亡;逃跑。《左传·昭公二十年》:“使(shì)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再奸:二次违命。)柳宗元《童区寄传》:“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hài)。”(骇:惊恐。)②躲避;逃避。《左传·襄公三年》:“有罪不逃刑。”元稹《黄明府诗序》:“有一人后至,频犯语令,连飞十二觥(gōng),不胜其困,逃席而去。”(明府:对太守、府尹的尊称。令:指酒令。飞:斟酒。觥: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