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诗句出处:《释疾文三歌》;是唐朝诗人卢照邻的作品。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
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第四十二卷

《释疾文三歌》唐朝诗人卢照邻的作品。

【注释】:

茨:

①用茅苇盖屋。《庄子·让王》:“环堵之室,茨以生草。”(堵:墙。)②用茅苇盖的屋顶。《韩非子·说林上》:“舍茅茨之下。”③蒺藜。《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薇:

①一种蔓生植物,即野豌豆。嫩茎叶可食。《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止: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②蔷薇的简称。周密《天香》:“红薇染露。”

兮:

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呀”。《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漪:

①水的波纹。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激水不漪,槁木无阴。”②岸边。《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日月昭昭乎寖(qīn)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寖:逐渐。期:约定。)[漪涟]又作“涟漪”。水面的波纹。谢灵运《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涉清弄漪涟。”(涉:涉水。清:清澈的水。)

夷:

①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族的泛称。《尚书·禹贡》:“大陆既作,岛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兽皮为衣。)②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③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魏源《海国图志叙》:“夷烟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爱:吝惜。遗:留。)⑥平定。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剑南,取江东,定河北。”⑦灭族。《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⑧平辈。《史记·留侯世家》:“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铲平;消除。《史记·秦始皇本纪》:“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⑩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此义后写作“痍”。(11)平和;喜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然]泰然镇定的样子。《晋书·谢安传》:“安夷然无惧色。”[夷犹]迟疑不行。《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兮:

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呀”。《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秋:

①谷物成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②秋天的庄稼。赵汝鐩《耕织叹》:“香穗垂头秋登场。”③秋季,农历七至九月。李绅《悯农二首》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④一年的时间段。《史记·梁惠王世家》:“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⑤时刻;时候。《宋史·宗泽传》:“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⑦形容飞的样子。《汉书·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实:

①充实;充满。《孟子·梁惠王下》:“君之仓廪实,府库充。”②果实;种子。《韩非子·五蠹》:“草木之实足食也。”③真实;真诚。《论衡·问孔》:“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④副词。的确;确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⑤用于句中加强语气的语气词。《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