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事齐飘瓦,嫌猜比拾尘。”诗句出处:《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远弃甘幽独,谁云值故人。好音怜铩羽,濡沫慰穷鳞。
困志情惟旧,相知乐更新。浪游轻费日,醉舞讵伤春。
风月欢宁间,星霜分益亲。已将名是患,还用道为邻。
机事齐飘瓦,嫌猜比拾尘。高冠余肯赋,长铗子忘贫。
晚惊移律,暌携忽此辰。开颜时不再,绊足去何因。
海上销魂别,天边吊影身。只应西涧水,寂寞但垂纶。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注释】:
机:
①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吕氏春秋·察微》:“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②机械;机器。《战国策·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公输般:即鲁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农夫释耒,工女下机。”③要点;关键。《战国策·秦策二》:“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听:听取建议。)④重要事务。《贞观政要·求谏》:“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又重要的。《汉书·霍光传》:“光自后元秉持万机。”⑤机会;时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机灵;灵巧多能的人。《世说新语·言语》:“此子珪璋特达,机警有锋。”机事:
①机密要事。《汉书·王莽传》:“平晏领~~,刘歆典文章。”本作“幾事”。《易·系辞》:“~~不密则害成。”②机巧的事。《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齐:
①[形]整齐,一致。《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物之情也。”②[副]一同,一齐。《晋书·谢安传》:“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举。”③[形]平等,相等。《荀子·王制》:“势~则不壹,众~则不使。”④[动]整治。《史记·酷吏列传序》:“道之以政,~之以刑。”⑤[形]敏捷。《商君书·弱民》:“~疾而均,速若飘风。”⑥[名]肚脐。《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飘:
①旋风;大风。常“飘风”连用。《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也指风吹。《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雨:下雨。)②飞扬;飘扬。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③流浪;生活不安定。《北史·胡叟传》:“叟孤飘坎(lǎn),未有仕路。”(坎:不得志。)[飘零]1.坠落;飘落。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二:“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2.流落失意。刘沧《旅馆书怀》:“兄弟飘零寄海边。”(寄:寄居。)[飘飖(yáo)]也作“飘摇”。随风摇动或飞扬。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蓬:草名。)瓦:
(一)①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物。《荀子·性恶》:“夫陶人埏(shān)埴(zhí)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埏埴:制陶器的模子。)②用土烧制的纺锤;古代的纺织用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③屋瓦,用陶土或粘土烧制而成。《墨子·备城门》:“民室杵木瓦石可以盖城之备者,尽上之。”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④古地名。春秋时卫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滑县以南。 (二)wà 盖瓦。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大历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状请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祖父已尝瓦此殿矣。”嫌:
①猜疑;嫌疑。《墨子·小取》:“处利害,决嫌疑。”②怨仇。《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③不满;厌恶。《世说新语·捷悟》:“王正嫌门大也。”猜:
①怀疑。《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水,无流水声,然后敢渡。”《左传·昭公七年》:“虽吾子亦有猜焉。”②猜测;猜想。王夫之《鹧鸪天》词:“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比:
①亲密;亲近。《左传·昭公元年》:“吾兄弟比以安。”②靠近;并列。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③勾结。《论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结合。)④比较;较量。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⑤比拟;能够相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比方;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⑦比照;仿照。⑧副词。1.频频;接连地。《史记·吕太后本纪》:“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擅:擅自。)2.近来。《后汉书·宦者传· 吕强》:“比谷虽贱,而户有饥色。”⑨介词。及;等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当阳:地名。)拾:
(一)①捡起;捡取。《战国策·秦策一》:“期(jī)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懼。”(期年:一年。拾遗:捡取他人的失物。)②收拾;收敛。《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③射箭时用的皮制护袖。《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二)shè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蹑足而上。《礼记·曲礼上》:“拾级聚足,连步以上。”拾尘:
因《论衡·知实》载“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孔子望见,以为窃食”,故后以喻谓误会猜疑。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惑孔颜。”尘:
①灰尘;尘土。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②污染。苏轼《笏记》:“既尘美职,复玷名藩。”(藩:藩镇。)③踪迹;业绩。《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④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红楼梦》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⑤比喻战争;祸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洪武爷: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烟尘”连用,义同。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⑥重量单位。一分的万万分之一。《清史稿·时宪志一》:“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