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漆灯寻黑洞,之字上危峰。

“漆灯寻黑洞,之字上危峰。”诗句出处:《句》;是唐朝诗人刘昭禹的作品。

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危楼聊侧耳,高柳又鸣蝉。
藓色围波井,花阴上竹楼。
对面雷瞋树,当街雨趁人。
春光怀玉阙,万里起初程。
江上呼风去,天边挂席飞。
漆灯寻黑洞,之字上危峰。

《句》唐朝诗人刘昭禹的作品。

【注释】:

寻:

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②[动]寻找。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③[动]重温。《公羊传·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旧盟也。”④[动]用,使用。刘向《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⑥[寻常] 1.[量]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指不长,或不宽。《韩非子·五蠹》:“布帛~~,庸人不释。”2. [形]普通,一般。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黑:

①黑色。《诗经·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②黑暗无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③非法的;隐蔽的。朱有燉《仗义疏财》:“莫不是护俺宋官家黑楼子上听弹筝。”(宋官家:宋徽宗,当时称皇帝为官家。黑楼子:隐蔽的妓院。)

洞:

(一)①(水流)急。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漕:运粮水道。)②疾的样子。陆机《演连珠》:“震风洞发,则夏屋有时而倾。”③洞穴;窟窿。张衡《西京赋》:“赴洞穴,探封狐。”④打洞。蒲松龄《聊斋志异·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⑤贯穿;穿透。《南史·蔡道恭传》:“道恭用四石乌漆大弓射,所中皆洞甲饮羽。”⑥深入;透彻。刘知几《史通·叙事》:“洞识此心,始可言史矣。”⑦象声词。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二)tóng [洪洞]县名。在山西省南部汾河东面。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字:

①生子。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疏:稀。)②怀孕。《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贞:占卜。)③爱。《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④女子许嫁。叶适《林伯和墓志铭》:“邻女将字而孤,养视如己子,择对嫁之。”(孤:失去父母。)⑤表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⑥文字。《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⑦养育。《左传·成公十一年》:“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上:

(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

危:

①忧惧。《战国策 ·西周策》:“窃为君危之。”(窃:私下。)②危险;危急。《左传·僖公三十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③危险;使遭受危险。《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此危吾位者也。”④屋脊。《史记·魏世家》:“上屋骑危。”⑤端正;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危坐一时,痹不得摇。”(痹:麻木。摇:动。)⑥高;高峻。《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⑦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⑧通“诡”。险诈。《史记·李斯列传》:“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