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诗句出处:《吐绶鸟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
因名吐绶江南知。四明天姥神仙地,朱鸟星精钟异气。
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湖烟始开山日高,
迎风吐绶盘花绦。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
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鹤吐明珠暂报恩,
鹊衔金印空为瑞。春和秋霁野花开,玩景寻芳处处来。
翠幕雕笼非所慕,珠丸柘弹莫相猜。栖月啼烟凌缥缈,
高林先见金霞晓。三山仙路寄遥情,刷羽扬翘欲上征。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太液池中有黄鹄,
怜君长向高枝宿。如何一借羊角风,来听箫韶九成曲。
《吐绶鸟词》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注释】:
花:
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②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朵。杨万里《李花》:“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③形状像花的东西。庾信《寒园即目》:“雪花深数尺。”④不只一种颜色,有花纹的。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笺碧间红”。⑤模糊迷乱。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红:
①本义为浅红;桃红;粉红。后泛指红色。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浓盛。)②花的代称。张先《天仙子》:“明日落红应满径。”③通“工(gōng)”。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等工作。《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lěi),红女下机。”(释:放下。耒:农具名。)草:
①草本植物的总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是岁:这年。)②未开垦过的荒地。《韩非子·显学》:“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厚民产:增加人民的财产。)③粗劣。《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④创始;起稿。《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⑤底稿;稿子。杜甫《晚出左掖》:“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⑥汉字形体的一种。陆游《作字》诗:“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⑦雌性的(家畜)。《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草草]忧虑劳神貌。《诗经·小雅·巷伯》:“劳人草草。”(劳:忧。)间:
(一)①空隙;缝隙。《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节:骨节。)《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后汉书·皇后纪上》:“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纤介:比喻微小。)③间隔。方苞《狱中杂记》:“骨微伤,病间月。”④私下;暗地。《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之:到。次所:临时住所。丛祠:神祠。)⑤离间。《汉书·霍光传》:“他人一间,女能复自救邪?”(女:汝。邪: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⑥参与;介入。《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⑦搀合。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⑧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⑨副词。断断续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二)jiān ①片刻。《韩非子·内储说上》:“有间,大鱼动。”②当中;中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③空间;期间。诸葛亮《前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④量词。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若:
①从;顺从。《诗经·大雅·烝民》:“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选择。《诗经·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④代词。1. 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⑤连词。1.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汉书·惠帝纪》:“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免之。”⑥词尾。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变动的样子。超若:怅惘的样子。)[若夫]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灵:
①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态。)②神;神灵。《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③灵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④威灵。《国语·晋语七》:“七合诸侯,君之灵也。”⑤对死人的尊称。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座。”⑥灵异。《诗经·大雅·生民》:“无灾无害,以赫其灵。”(赫:显。)⑦灵验。《史记·龟策列传》:“以为龟藏则不灵。”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龙· 情采》:“综述性灵。”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记》:“灵迹胜概。”禽:
①擒捉;捕捉;猎获。后作“擒”。《吕氏春秋·季秋》:“命主祠祭禽于四方。”②兽的总称。《论衡·遭虎》:“虎也诸禽之雄也。”③鸟兽的总称。《周易·师》:“田有禽。”《论衡·物势》:“以十二辰之禽效之。”(十二辰:十二地支。效:证明。)④特指鸟类。《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自然:
①理所当然。《史记·孝文本纪》:“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者,奚可甚哀。”②不造作的,非勉强的。《后汉书·郎传》:“耽道乐术,清亮~~。”③天然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贵:
①价钱高。与“贱”相对。杜甫《岁晏行》:“去年米贵缺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荀子·天论》:“籴贵民饥。”②地位高贵,显贵。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可贵;重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崇尚;重视。《尚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⑤欲;想要。《战国策·东周策》:“魏王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⑥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虔: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