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犹希万一,退复何所如。”诗句出处:《出门》;是唐朝诗人刘驾的作品。
出门羡他人,奔走如得涂。翻思他人意,与我或不殊。
以兹聊自安,默默行九衢。生计逐羸马,每出似移居。
客从我乡来,但得邻里书。田园几换主,梦归犹荷锄。
进犹希万一,退复何所如。况今辟公道,安得不踌躇。
《出门》唐朝诗人刘驾的作品。
【注释】:
进:
①前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孙子·军争》:“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②长(zhǎng)进;进步。《荀子·天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又增进。葛洪《抱朴子·外篇·勖(xù)学》:“进德修业,温故知新。”③到朝廷做官;出仕。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又上朝。《商君书·农战》:“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曲:曲意阿谀。)④引进;举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忌:即齐将田忌。孙子:即孙膑。)《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⑤提升。《晋书·贺循传》:“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序:官阶。)⑥呈上;奉献。《魏书·李先传》:“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策:计策。克:攻克。)⑦超过。《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技巧;技艺。)⑧进谏;劝谏。《战国策·齐策一》:“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⑨收入的钱财。《史记·吕不韦列传》:“车乘进用不饶。”⑩通“赆”。赠送的钱财。《史记·高祖本纪》:“萧何为主吏,主进。”(主:主管。)犹:
①兽名。也叫犹猢,形似麂。《水经注·江水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②如同;好像。《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词。1. 还;仍然。《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仞。)2. 尚且。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后代。)④通“猷(yóu)”。1.计谋;谋划。《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道。《诗经·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匪:非。是:复指前置宾语。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亲益荣,犹义也夫!”2.从。《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3.由于。《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⑥通“摇”。摇动。《礼记·檀弓下》:“咏斯犹,犹斯舞。”希:
①稀少。后作“稀”。韩愈《答李翊书》:“有志乎古者希矣。”②观望。后作“睎”。《商君书·农战》:“知慧之人,希主好恶。”(知:同“智”。)③仰慕。左思《咏史》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④企求;希望。《世说新语·假谲》:“何敢希汝比?”万:
[万俟(qí)]复姓。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退:
①向后移动;与“进”相对。《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大杀一阵,魏兵方退。”②使后退。《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某有一计,可退曹操。”③离开。《韩非子· 亡征》:“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伏:退隐。)④使离去;摈斥。《新唐书·姚崇传》:“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⑤辞去官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⑥归;返回。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齿:年寿。)⑦谦让。《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⑧衰减;减退。《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⑨迟缓;畏缩。《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如:
①顺从;依照。《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无不如志。”李朝威《柳毅传》:“毅如其言,遂至其宫。”②往;到……去。《汉书·燕王传》:“田生如长安,不见(刘)泽。”③似;像;如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及;赶得上。《论语·公冶长》:“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当于“奈……何”,把……怎么样。《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汤问》:“其如土石何?”⑥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渴。”⑦连词。1. 相当于“如果”,表示假设。《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2. 相当于“和”。表示并列。《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当于“而”。表示转折。至于;却。《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相当于“或者”。表示选择。《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纵横六七十里。邦:诸侯封国。)⑧助词。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参《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