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诗句出处:《答孟东野》;是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
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退之何可骂,东野何可欺。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
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
《答孟东野》唐朝诗人刘叉的作品。
【注释】:
生:
①生长;长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着;生存。《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韩非子·解老》:“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禄:俸禄。持:维持。)④产生;发生。《韩诗外传》卷五:“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⑤生育;诞生。《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间,指人的一生;一辈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⑦生活;生计。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吕氏春秋·适音》:“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2.未加工炼制的。《洛阳伽蓝记·城北》:“头后垂二尺生绢。”⑨读书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守:
①官吏的职责。《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②掌管;管理。《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衡鹿:官名。)③守卫;防守;保卫。《周易 ·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④守候。《韩非子·五蠹》:“守株,冀复得兔。”(冀:希望。)⑤看守;守护。《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⑥遵守;保持。《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⑦操守;节操。《吕氏春秋·论人》:“喜之以验其守。”⑧官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守一:
执一,专一。《汉书·严安传》:“故~~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丘:
①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土堆。《尚书· 禹贡》:“是降丘宅土。”(于是从山丘下到平地定居。)②坟墓。常“丘墓”、“丘陇”连用。《汉书·刘向传》:“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③废墟。《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④量词。用土埂分隔成块的水田,一块叫一丘。⑤大。《孙子 ·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⑥空。《后汉书·庞参传》:“故县丘城,可居者多。”宁:
(一)①安定;安宁。《尚书·大禹谟》:“万邦咸宁。”②探望,省视父母。《诗经·周南·葛覃》:“归宁父母。”③为父母守丧。《汉书·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二)nìng ①副词。相当于“岂”、“难道”。《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连词。表示选择。宁可;宁愿。《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计:
①算账;计算。《庄子·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②账簿。《汉书·武帝纪》:“受计于甘泉。”(甘泉:地名。)③盘算;谋划。《盐铁论·论诽》:“好须臾之说,不计其后。”④计议;商量。《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⑤计划;策略。《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饱:
①吃足。戴复古《庚子荐饥》诗:“十家九不饱,升米百馀钱。”②满足。《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饥:
①饿。与“饱”相对。《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②通“饥2”。饥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汉书·翼奉传》:“今东方连年饥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