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诗句出处:《与独孤穆冥会诗》;是唐朝诗人临淄县主的作品。
江都昔丧乱,阙下多构兵。豺虎恣吞噬,干戈日纵横。
逆徒自外至,半夜开重城。膏血浸宫殿,刀枪倚檐楹。
今知从逆者,乃是公与卿。白刃污黄屋,邦家遂因倾。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哀哀独孤公,临死乃结缨。
天地既板荡,云雷时未亨。今者二百载,幽怀犹未平。
山河风月古,陵寝露烟青。君子秉祖德,方垂忠烈名。
华轩一惠顾,土室以为荣。丈夫立志操,存没感其情。
求义若可托,谁能抱幽贞。(县主赠穆)
皇天昔降祸,隋室若缀旒。患难在双阙,干戈连九州。
出门皆凶竖,所向多逆谋。白日忽然暮,颓波不可收。
望夷既结衅,宗社亦贻羞。温室兵始合,宫闱血已流。
悯哉吹箫子,悲啼下凤楼。霜刃徒见逼,玉笄不可求。
罗襦遗侍者,粉黛成仇雠。邦国已沦覆,余生誓不留。
英英将军祖,独以社稷忧。丹血溅黼扆,丰肌染戈矛。
今来见禾黍,尽日悲宗周。玉树已寂寞,泉台千万秋。
感兹一顾重,愿以死节酬。幽显傥不昧,终焉契绸缪。
(穆答县主)
平阳县中树,久作广陵尘。不意何郎至,黄泉重见春。
(来家歌人诗)
金闺久无主,罗袂坐生尘。愿作吹箫伴,同为骑凤人。
(穆讽县主就礼)
朱轩下长路,青草启孤坟。犹胜阳台上,空看朝暮云。
(县主许穆诗)
露草芊芊,颓茔未迁。自我居此,于今几年。与君先祖,
畴昔恩波。死生契阔,忽此相过。谁谓佳期,寻当别离。
俟君之北,携手同归。(县主请迁葬诗)
伊彼维扬,在天一方。驱马悠悠,忽来异乡。情通幽显,
获此相见。义感畴昔,言存缱绻。清江桂洲,可以遨游。
惟子之故,不遑淹留。(穆答县主)
《与独孤穆冥会诗》唐朝诗人临淄县主的作品。
【注释】:
疾:
①疾病。《尚书·金縢》:“王有疾,弗豫。”(豫:痊愈。)《墨子·兼爱上》:“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②患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左传·隐公三年》:“宋穆公疾。”③痛苦;困苦。《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史记·滑稽列传》:“问之民所疾苦。”④毛病。《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⑤忧虑;担心。《文心雕龙·诸子》:“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章:显著。)⑥憎恨;厌恶。《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宋史·樊知古传》:“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⑦通“嫉”,忌妒。《墨子· 尚同下》:“爱民不疾,民无可使。”⑧迅猛;急速。《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⑨(声音)大,宏亮。《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风:
猛烈的风。《后汉书·王霸传》:“光武(刘秀)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知劲草。’”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劲:
①坚强有力。《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吕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关:闭城门的横木。)也指武力或势力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交:相交处。)高彦休《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崔公春秋鼎富,誉望云高……时同列恶其太劲,有以飞语巧中者。”(春秋:指年龄。同列:同朝班的大臣。)又指书法、文气强劲有力。张瓌瓘《书断》中:“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群贤之首。’”王禛《池北偶谈·谈艺七·〈徂徕集〉》:“(石介)其文倔强劲质,有唐人风。”②坚强;坚固。《后汉书· 袁绍传》:“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军。”陆机《辨亡论下》:“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③刚直;刚毅。《荀子·儒效》:“如是,则可谓劲士矣。”《韩非子·孤愤》:“不劲直,不能矫奸。”《新唐书·岑羲传》:“时崔湜(shì)、郑愔(yīn)及大理少卿李元恭分掌选,皆以贿闻,独羲劲廉,为时议嘉仰。”(掌选:掌管选授官职。)④猛烈;强烈(多指风力、酒力、药力等)。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陆游《醉中怀峨眉旧游》:“劲酒少和气,哀歌无欢情。”⑤加强;增强。《战国策· 秦策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劲草:
坚韧的野草,喻指志节坚定的人。张协《杂诗》:“轻风摧~~,凝霜竦高木。”草:
①草本植物的总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是岁:这年。)②未开垦过的荒地。《韩非子·显学》:“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厚民产:增加人民的财产。)③粗劣。《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④创始;起稿。《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⑤底稿;稿子。杜甫《晚出左掖》:“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⑥汉字形体的一种。陆游《作字》诗:“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⑦雌性的(家畜)。《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草草]忧虑劳神貌。《诗经·小雅·巷伯》:“劳人草草。”(劳:忧。)世:
①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论语 · 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仁:仁政成功。)②世代;父子相继为一世。《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③继承。《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大夫之义不得世。”④一代又一代;世代相承的。《汉书·楼护传》:“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⑤家世;世系。《吕氏春秋·知化》:“残其国,绝其世。”⑥人的一生;一辈子。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交往。俯仰:生活。)⑦时代;朝代。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⑧人世;世界。《荀子·议兵》:“此世之所以乱也。”⑨当时的。《盐铁论·论儒》:“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乱:
①治理。《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②混乱;动荡不安。与“治”相对。《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无秩序;没条理。《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zhé)乱。”(辙:车辙。)苏舜钦《暑中闲咏》:“床头书册乱纷纷。”④作乱;叛乱。《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汉末避乱江东。”《安禄山事迹》卷下:“安、史二凶羯(jié),相继乱于范阳。”(羯:种族名。)⑤扰乱;混淆。《论语· 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饰:粉饰。)又危害;祸害。《吕氏春秋·处方》:“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后及远。”《汉书·霍光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⑥神志昏乱不清。《汉书·于定国传》:“定国食酒至数石(dàn),不乱。”(石:十斗。)《周易·萃》:“其志乱也。”⑦特指心绪不宁。《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⑧横暴无道。《汉书·高帝纪下》:“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⑨纷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⑩随便;任意。潘岳《西征赋》:“浑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浑:杂。)(11)通奸。《史记·匈奴列传》:“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12)古指乐曲的末章。《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jū)》之乱。”(师挚先演奏乐曲的开篇,末章奏《关雎》之曲。)(13)古代辞赋篇末总结一篇要旨的文辞,称为乱辞。《楚辞·离骚》:“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哉:算了吧。莫我知:没有人理解我。何:何必。怀:留恋。)(14)逆流而渡。《诗经· 大雅·公刘》:“涉渭为乱。”识:
(一)①知道;懂得。《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②认识。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识别。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④知识;见识。《荀子·法行》:“怨天者无识。” (二)zhì ①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②标记。曹植《宝刀赋序》:“以龙熊乌雀为识。”忠:
①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遂:举荐。)②为君王尽心尽责。《战国策·秦策一》:“昔者子胥忠其君。”(子胥:人名。)臣:
①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左之:指用左手牵战俘。)②男性奴隶。《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苦,不苦于此矣。”(虽:即使。)③国君统属的民众。《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在境域之内。)④君主制时代的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⑤为臣;称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支:抵抗。)⑥指尽臣子之责。《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统西川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⑦古时臣民对君主的谦称。《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⑧作为一般人的谦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