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太阳回照烛,转见天心重含育。”诗句出处:《濉阳行》;是唐朝诗人李涉的作品。
黄昏日暮驱羸马,夜宿濉阳烽火下。此地新经杀戮来,
墟落无烟空碎瓦。层冰塞断隋朝水,一道银河贯千里。
愁心翻覆梦难成,病仆呻吟呼不起。泗水三千招义军,
本是征战邀殊勋。十年麾下蓄壮气,一朝此地为愁人。
昨日太阳回照烛,转见天心重含育。早晚东风的发生,
古堤春草年年绿。
《濉阳行》唐朝诗人李涉的作品。
【注释】:
太:
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太阳:
①日头。沈佺期《喜赦》:“律通幽谷,盆举~~辉。”②旺盛的阳气。蔡邕《独断》:“夏为~~,其气长养,祀之于灶。”阳: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曰:句首助词。无义。)地名第二个字为“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②太阳;阳光。《诗经·小雅 ·湛露》:“匪阳不晞。”(匪:非。晞:晒干。)《孟子 · 滕文公上》:“秋阳以暴(pù)之。”(暴:晒。)③温暖。《管子 ·地数》:“阳春农事方作。”④鲜明;明亮。《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朱:红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时不当:生不逢时。)⑦通“佯”。假装。《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回:
①旋转;曲折环绕。《左传·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郑东北。”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引申为掉转方向,掉头。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引申为改变。《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复原状。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郁离子·九难》:“灵药千名,神农所尝,起死回生,旋阴斡阳。”引申为回复。《梦溪笔谈· 人事二》:“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③不正直;邪僻。《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论衡·变虚》:“若德回乱,民将流亡。”又为偏私,袒护。《国语·晋语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④避让;忌讳。《新序·杂事一》:“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后汉书·左雄传》:“(左雄)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⑤量词。晏几道《鹧鸪天》:“几回魂梦与君同。”照:
①[动]照耀。《周易·恒》:“日月得天而能久~。”②[名]日光。杜甫《秋野》之四:“远崖秋沙白,连山晚~红。”③[动]看镜中的影子。《晋书·王戎传附王衍》:“在车中揽镜自~。”④[动]察看。《后汉书·冯勤传》:“忠臣孝子,览~前世,以为镜诫。”⑤[动]按照,依照(后起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人口,不论男妇。”转:
(一)①转动。《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匪:非。)②转运;用车运输。《史记·项羽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③转移;辗转。《汉书·晁错传》:“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也。”(徙:迁移。)④改变方向或情势。《庄子·田子方》:“千转万变而不穷。”⑤以舞伴歌。《淮南子·齐俗》:“古者歌乐而无转。”⑥转送。⑦旧时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⑧反而;反倒。《诗经·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女:你。予:我。)⑨愈益;渐趋。《宋书·王景文传》:“吾逾忝转深,足以致谤。”(逾忝:指蒙受过分的恩宠。)(二)zhuàn ①旋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②量词。相当于“回”、“次”。《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记功。)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天心:
①天帝的心愿。《宋史·刑法志》:“京师雨弥月不止,仁宗谓辅臣曰:‘岂政事未当~~耶?’”②君主的心意。孙愐《唐韵序》:“愧以上陈~~。”③天空的中央。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常人所能及。”心:
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重:
(一)①厚。《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汉书·食货志下》:“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径:直径。铢:二十四铢为一两。)③分量大;程度深。与“轻”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④重要;贵重。《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⑤重视;敬重。《韩诗外传》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禄:做官的俸禄。)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⑧慎重。《六韬·论将》:“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叠;重复。程垓《摸鱼儿》:“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②量词。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副词。1. 重新;再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2. 加上,表示更进一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纷:多的样子。脩能:修饰的美态。脩,同修。)含:
(一)①把东西衔在口中。《韩非子·备内》:“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②容纳;包含。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比:比方。文:文彩。)杜甫《绝句四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③隐忍;容忍。《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匿:隐藏。)④怀藏;心里藏着。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于若瀛《山茶》:“丹砂点雕蕊,经月独含苞。”《庄子·胠箧》:“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二)hàn 古代的一种葬礼,给死者口中放进珠玉米贝等物。字又作“琀”。《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事养:指奉养其君。)育:
①生育。《周易·渐》:“妇孕不育。”②养;抚养。《管子·牧民》:“养桑麻,育六畜也。”③培养。《孟子·告子下》:“尊贤育才,以彰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