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诗句出处:《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嘉祐的作品。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唐朝诗人李嘉祐的作品。

【注释】:

车:

①车子。《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②特指兵车。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轮子转动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④用水车戽(hù)水。范成大《围田叹四绝》之二:“六七月间天不雨,若为车水到山边。”⑤牙床骨。《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面颊。)⑥量词。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

行:

(一)①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来。”③行辈;辈份。《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军事编制。二十五人为行。扬雄《羽猎赋》:“各按行伍。”(伍:五人为伍。) (二)xíng ①行走;两脚交替前进。《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径:路。)泛指运行;前进。《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引申为离开;离去。《左传· 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将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疏通;疏导。《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⑤做;实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夫:语气词。)《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⑥行为。《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颂》:“行比伯夷。”《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陈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特进:官名。)⑨古诗诗体之一。属乐府诗类。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字体较楷书简易,较草书规范,汉代以来即流行。陆游《作字》:“书成半行草。”(11)副词。将要。陶潜《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

仍:

①沿袭;依照。《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旧贯:旧例。如之何:怎么样。)《后汉书·后纪序》:“汉仍其谬,知患莫改。”(患:祸患。)②相随;接续。《楚辞·九章·悲回风》:“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③屡;频繁。《后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④副词。仍然。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宿:隔夜。乍:忽然。)⑤因而;于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南史·宗武帝纪》:“初,帝平齐,仍有定关洛意。”[仍仍]不得志的样子。《淮南子·精神》:“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乃始:于是。)

止:

①脚。后作“趾”。《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chī)五百。”(笞:用竹板打。)②至;到。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戾:到达。)③停止。《庄子·齐物论》:“曩(nǎng)子行,今子止。”(曩:以往。子:您。)④禁止;阻止《韩非子·有度》:“止诈伪,莫如刑。”⑤停留。《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栈:栈道。)⑥居住;栖息。《论语·微子》:“止子路宿。”《诗经 ·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鸟鸣声。)⑦副词。只是;仅仅。《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⑧语气词。《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

笳:

古代北方民族所用的一种吹奏乐器,外形类似笛子,通称“胡笳”。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吴子·应变》:“夜以金鼓笳笛为节。”

咽:

(一)①咽头,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梦溪笔谈·药议》:“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②喻形势险要之地。《战国策·秦策四》:“韩,天下之咽喉。”(二)yè ①阻塞。刘向《新序·杂事》:“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②声音阻塞或低微。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又:

①副词。1.表示重复或继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问,又如初。”2. 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壮事:指服力役。)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表示轻微转折。《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窃:私下。)5. 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辛弃疾《美芹十论》:“盖历二十又三年。”。②通“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③通“宥”。宽恕。《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④通“祐”。福。《卜辞通纂》第三六九片:“伐邛方,帝受我又。”(邛方:地名。受:授。)

悲:

①哀痛;悲伤。《礼记· 问丧》:“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韩非子·和氏献璧》:“子奚哭之悲也?”(奚:为何。)②同情;怜悯。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戚:悲哀。)③眷恋。《汉书·高祖纪下》:“游子悲故乡。”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