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吏看还葬,宫官识赐衣。”诗句出处:《张左丞挽歌二首》;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素旆低寒水,清笳出晓风。鸟来伤贾傅,马立葬滕公。
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今古隔,唯有月明同。
祸集钩方失,灾生剑忽飞。无由就日拜,空忆自天归。
门吏看还葬,宫官识赐衣。东堂哀赠毕,从此故臣稀。
《张左丞挽歌二首》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注释】:
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吏:
①古代官员的通称。《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君王的官吏丧失德行,对于百姓比烈火还厉害。)贾谊《新书·大政上》:“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②低级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记·李斯列传》:“为郡小吏。”看:
①向远处看;望。《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州赋》……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贶:赠,赐。)②观察。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庐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贫贱。”(苍梧:县名。合:应该。)③观赏。李白《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访。《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⑤听;闻。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⑥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试一试。白居易《眼病》:“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争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种金属小刀,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护]照料;护理。张之翰《金缕曲·乙未清明》:“先茔(yíng)松柏谁看护?”(先茔:祖先坟地。)还: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郑伯:指郑文公。享:设宴招待。)《史记·项羽本纪》:“还军霸上。”②恢复。《魏书·显祖纪》:“诸非劳超迁者,亦各还初。”(劳:功劳。迁:晋升。)③交还;归还。《荀子·尧问》:“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见者三十人。”也指交纳。杜甫《岁晏行》:“割慈忍爱还租庸。”(庸:抵偿劳役的布帛。)④顾;回头。潘岳《伤弱子辞》:“还眺兮坟瘗(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瘗:埋葬物。)《史记·滑稽列传》:“疾步数还顾。”⑤偿还。江淹《恨赋》:“裂帛系书,誓还汉恩。”(系:绑。书:信。)⑥通“环”。环绕。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⑦《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庐:房舍。) (二)xuán ①旋转。《国语·吴语》:“大夫种(zhǒng)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种:指越大夫文种。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③轻盈快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词。①仍;尚。杜甫《泛江》诗:“乱离还奏乐,漂泊且听歌。”②再;又。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宫:
①房屋;住宅。《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②帝王的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③宗庙;神庙。《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④古代五刑之一。残害男子生殖器,破坏妇女生殖机能的刑罚。《汉书·景帝纪》:“除宫刑,出美人。”⑤古代五声“宫商角徵羽”音阶的第一音。相当于简谱的“1”。《宋书· 律历志上》:“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官:
①官府;官署;办公的地方。《礼记·玉藻》:“在官不俟(sì)屦(jù),在外不俟车。”(俟:等候。屦:以麻葛制成的鞋。)柳宗元《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②政府的;公有的。《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③官职;官位。《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④官吏。《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论语·宪问》:“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⑤为官;做官。《晋书 · 王允之传》:“臣子尚少,不乐早官。”又使当官。曹操《论吏士行能令》:“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⑥感觉器官,指耳目口鼻心。《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识:
(一)①知道;懂得。《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②认识。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识别。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④知识;见识。《荀子·法行》:“怨天者无识。” (二)zhì ①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②标记。曹植《宝刀赋序》:“以龙熊乌雀为识。”赐:
①给予。用于上对下。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②恩赐的东西;恩惠。《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敬辞。《仪礼·士相见礼》:“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④穷尽。潘岳《西征赋》:“超长怀以遐念,若循环之无赐。”衣:
(一)①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裳:裙子;下衣。)②泛指衣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褐:用粗毛做的短衣。卒:终。)③遮蔽身体局部的东西。《晋书·惠帝纪》:“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④器物的外罩。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⑤指果实的皮、膜。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东西。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⑦鸟羽虫翅。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张耒《夏日》:“蝶衣晒粉花枝舞。”[衣钵]亦作“衣缽”。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盂,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杨万里《赠王婿时可》:“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二)yì①穿(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许行。)②给人衣服穿。《左传·昭公十三年》:“寒者衣之,饥者食之。”③覆盖。《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薪:柴草。)④包裹。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手注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