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诗句出处:《瘦马行》;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眼中有泪皮有疮,
骨毛焦瘦令人伤。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岂意今朝驱不前,
蚊蚋满身泥上腹。路人识是名马儿,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终身枥上食君草,
遂与驽骀一时老。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瘦马行》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注释】:
玉:
①一种质细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尚书·胤(yìn)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胤:古国名。炎:焚烧。)《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加:增加。指虚报。)③精美珍贵的。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④洁白美好的。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羽:羽翼。)⑤相助;培养。《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用:以。谏:规劝。)玉勒:
①玉饰的马衔。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②代指马。陆游《检旧诗偶见在蜀日江渎池醉归之篇怅然有感》:“正驰~~冲红雨,又挟金丸伺翠衣。”勒:
(一)①带嚼口的马笼头。《仪礼·既夕礼》:“缨辔贝勒。”(贝勒:贝壳饰勒。)杜甫《哀江头》:“白马嚼啮黄金勒。”②拉紧缰绳不使前进。虞世南《出塞》:“勒骑下平原。”③约束。《后汉书·马廖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④强制;强迫。《隋书· 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是后租调(diào)之入有加焉。”(租调:赋税。)⑤率领;统领。柳宗元《封建论》:“勒兵而夷之耳。”(夷:平定。)⑥镌刻;雕刻。司马相如《封禅文》:“勒功中岳,以章至尊。”(中岳:嵩山。章:表彰。)《吕氏春秋·孟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lēi 用绳带套住再束紧。金:
①金属的通称。《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礼·秋官·职金》:“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为:制作。)②金黄色。《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阿房宫赋》:“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③钱财;钱。《史记·陈丞相世家》:“臣闻(陈)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剑。)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以一镒(二十四两)为一金,或以一斤为一金。《史记·燕召公世家》:“子之因遗(wèi)苏代百金。”(子之:人名。遗:赠与。)《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颈项;头胪。)《狱中杂记》:“富者赂数百金。”⑦比喻坚固。《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地,金城千里。”⑧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既:
①尽;终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济。”②副词。已经。《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患:担心。)③连词。1. 常与“且”、“又”呼应,表示二种情况并存。《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则;就。《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奔:
(一)①疾驰;快跑。《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踵:跟在后面。武:足迹。踵武:喻继承前人的事业。)②借指奔马。《水经注·江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王命:皇帝的命令。)③流亡;出逃。《左传· 僖公五年》:“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④败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先犯陈蔡,陈蔡奔。”⑤追赶;追求。《史记·货殖列传》:“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⑥私奔。旧指女子私自出走与男子结合。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 (二)bèn 投向;走向。《淮南子· 览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héng)娥窃以奔月。”获:
①猎得(禽兽);猎获。《诗经·大雅·桑柔》:“如彼飞虫,时亦弋(yì)获。”(弋:射猎。)《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②猎得的禽兽。《吕氏春秋·贵当》:“狗良则数(shuò)得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数:屡次。)又泛指收获。《尚书·说命下》:“学于古训,乃有获。”③获得;得到。《墨子·天志下》:“不与其劳,获其实。”又遭受;招致。杜牧《燕将录》:“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④擒获;俘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⑤捉拿;逮捕。陆九渊《与张监书》之二:“苟有盗,亦不容不获也。”⑥通“获2(穫)”。收割庄稼。《荀子·富国》:“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再:两次。)也指收获的谷物之类。《盐铁论·本议》:“农人纳其获”。⑦女奴隶;奴隶的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且夫藏获婢妾,犹能引决。”兽:
①狩猎。后作“狩”。《诗经·小雅·车攻》:“建旐(zhào)设旄(máo),搏兽于敖。”(旐:画有龟蛇的旗子。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②四足哺乳动物。多指野兽。《左传·襄公四年》:“兽有茂草。”③比喻野蛮的,愚昧不开化的。《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qū)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趣:同“趋”,趋赴,行走。)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