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雌雄,跖颜修短,无彼亦无此。”诗句出处:《念奴娇》;是宋朝诗人李曾伯的作品。
云胡不喜。得抽脚篮中,安身局外。世路风涛都历遍,几度眉攒心碎。八尺藤床,二升粟饭,方寸恢馀地。翻云覆雨,从伊造物儿戏。不见刻木牵丝,鸡皮鹤发,弄罢寂无事。随分风光堪领略,聊放疏狂些子。刘项雌雄,跖颜修短,无彼亦无此。茅檐高卧,不知春到花底。
《念奴娇》宋朝诗人李曾伯的作品。
【注释】:
刘:
①斧钺一类的兵器。《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冕:大夫以上贵族戴的礼帽。这里指戴冕。)②杀;杀戮。归有光《论御倭书》:“自倭奴入寇,于今三年,虔刘我人民,淫污我妇女,焚荡我屋庐。”(虔:杀。)《左传·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垂。”③枝叶剥落;凋残。《诗经·大雅·桑柔》:“捋(luō)采其刘,瘼此下民。”(捋采:摘取。瘼:病;害。)④泛;遍。《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项:
①脖子的后部。《聊斋志异 ·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②脖子;颈。张衡《西京赋》:“修额短项。”③大;肥大。《诗经·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④量词。用于分项目的事物。张瑞义《贵耳集》卷下:“声名自是一项,事业自是一项。”雌:
①鸟中能产卵的;母的,与“雄”相对。李白《蜀道难》诗:“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古乐府《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②柔弱。《晋书·桓温传》:“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雌黄]矿物名,橙黄色,略透明,可做颜料,古时用来涂改文字。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泛指评论;驳正。周密《齐东野语》:“近世诸公,多作考异、证误、纠谬等书,以雌黄前辈。”雄:
①雄性的,与“雌”相对。《诗经·小雅·正月》:“谁知鸟之雌雄。”②强有力的;杰出的。《后汉书·荀彧(yù)传》:“彧闻操有雄略,而度(duó)绍不能定大业。”(操:曹操。度:估量。绍:袁绍。)③称雄。《战国策·赵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④杰出的人或国家。贾谊《过秦论》:“常为诸侯雄。”跖:
①脚掌。《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论衡·效力》:“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②踩,踏。《淮南子·齐俗》:“故伊尹之兴土也,修胫者使之跖鑺(jué)。”(伊尹:商初辅佐大臣。修胫:长腿子。鑺:锄锹之类掘土工具。)③古人名。多称为盗跖。《庄子 · 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颜:
①额头;脑门。《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隆准:高鼻。)②面容;脸色。《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树名。华:古“花”字。)③脸面;脸皮。《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④色彩。李白《古风》之十二:“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⑤横匾。《新唐书·马燧传》:“帝榜其颜而宠之。”(榜:题匾。)修:
①修饰;装饰。《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②整治;治理。贾谊《过秦论》:“修守战之具。”③修建。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④编撰;著。《北史·序传》:“私为修撰。”⑤研习;修养。《礼记·大学》:“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左传·庄公八年》:“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姑:姑且。务:致力。时:时机。)⑥特指佛、道教徒修行。⑦长;高。曹植《洛神赋》:“修短合度。”⑧善;美好。张衡《西京赋》:“要绍修态。”短:
①长度小(包括时间和空间)。《庄子· 至乐》: “短绠(gěng)者不可以汲深。”②缺少;不足。③缺点;过失;短处。《荀子·大略》:“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④指出别人的过失;诋毁。《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少:轻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彼: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与“此”相对。1.指示人或事物。《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狡:狡猾。)《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2.指示场所。《战国策·秦策二》:“息壤在彼。”(息壤:地名。)②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又《昭公二年》:“彼何罪?”2. 泛指别人;他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谲(jué)诈之士。”(谲诈:玩弄手段。)亦:
①副词。1. 相当于“也”、“也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怀:怀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2. 表示语气的减弱。相当于“不过”、“只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好:喜欢。患:担忧。)②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