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羡中郎、前身摩诘,宛然心会。

“羡中郎、前身摩诘,宛然心会。”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李震的作品。

楼据湖山背。倚高寒、尘飞不到,越山相对。老月腾辉群动息,独坐清分沆瀣。更满听、潮声澎湃。醉里诗成神鬼泣,景苍凉、又在新诗外。浑忘却、功名债。凭谁妙笔能图绘。羡中郎、前身摩诘,宛然心会。拈出清宵无限意,半幅溪藤光怪。方信有、人间仙界。云淡天低奇绝处,笑僧殊、未识丹青在。留此轴,夸千载。

《贺新郎》宋朝诗人李震的作品。

【注释】:

羡:

(一)①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②丰饶有余。《孟子·滕文公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栗,女有余布。”③超过。司马相如《上林赋》:“功羡于五帝。”④漫溢;泛滥。《汉书·沟洫志》:“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河:黄河。中国:指黄河流域。)(二) yán ①通“延”。邀请;引进。张衡《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除:台阶。)②墓道。后作“埏”。《史记·卫康叔世家》:“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郎:

①古代官名。帝王侍从官的总称。《汉书·苏武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呼。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头望飞鸿。”③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对年轻女子称为“女郎”。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⑤古邑名。《礼记·檀弓上》:“战于郎。”1. 春秋鲁远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2. 春秋鲁近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⑥通“廊”。《韩非子·内储说上》:“醉甚而出,倚于郎门。”

前:

(一)①前进;向前。《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②跟“后”相对。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时间在先。《礼记·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③引导。《仪礼·士虞礼》:“祝前尸出户。” (二)jiǎn 同“剪”。消灭。《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薄:迫近;逼近。)

前身:

前生。白居易《临水坐》:“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

身:

①人或动物的躯干。屈原《九歌· 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不惩:不戒悔。)②身体。《荀子·非相》:“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③树的主干。《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④自身;自己。《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自己的品德、才力、行为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⑥亲自。《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⑦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

摩:

(一)①摩擦。《周易·系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荡:推移。)②按摩;抚摩。《陈书·徐陵传》:“手摩其顶。”吴伟业《病中别孚令弟》之十:“挽须怜尚幼,摩顶喜堪狂。”③靠近;接近。《淮南子·人间》:“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四十九:“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④砥砺;磨砺。《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⑤切磋;研讨。《礼记·学记》:“相观而善谓之摩。”⑥磨损;磨灭。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二)mā [摩挲(sā)]用手轻轻按着并慢慢地移动。王安石《谢公墩》:“摩娑苍苔石,点检屐齿痕。”

诘:

(一)①追问;责问。《国语·鲁语上》:“公诘之,仆人以里革对。”《左传· 昭公十四年》:“赦罪戾,诘奸慝(tè)。”(戾:罪。慝: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诘之,对曰:‘乃大吉也。’”②追究;查办。方苞《狱中杂记》:“主者口呿(qù)舌挢(jiǎo),终不敢诘。”(呿:张开。挢: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聂夷中《公子行》:“走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③整治。《尚书· 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克:能。戎兵:兵器,这里指军队。)[诘朝]次日早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诘朝将见。” (二)jí[诘屈]同“佶屈”。弯曲。曹操《苦寒行》:“羊肠阪诘屈。”(羊肠阪:地名。)

宛:

(一)①弯曲;曲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虹拖于楯轩。”《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宛宛黄龙,兴德而升。”②仿佛;好像。《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③微小的样子。《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④郁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寒湿气宛笃不发。” (二)yuān 地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史记·高祖本纪》:“出军宛、叶间。”[大宛]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心:

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

会:

(一) ①会合;汇合。《周礼·地官·大司徒》:“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地中:中心地带。四时:四季。)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盟;盟会。特指古代诸侯国君聚会订立盟约。《左传·隐公八年》:“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平:媾和。)③集会;聚会。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禊:祭祀名。)李群玉《寄长沙许侍御》:“三年文会许追随。”④时机;机会。《论衡·命禄》:“适时遇会”。⑤领悟;理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无人会,登临意。”《韩非子·解老》:“其智深则其会远。”⑥应当;应该;总归要。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⑦副词。恰逢;适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二)kuài [会计]1.年终结账,泛指一般的结账。《周礼·地官·舍人》:“岁终则会计其政。”(政:指财物出入。)2. 泛指管理、计算财物出入的工作。《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曾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当:出入数字相符。)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