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尘香减,绮窗风静,记得题诗处。”诗句出处:《青玉案》;是宋朝诗人李吕的作品。
参横月落闻街鼓。指杨柳、天边路。冷澹梨花啼玉箸。五云芝检,八花砖影,稳上鳌头去。吹箫台冷秦云暮。玉勒嘶风弄娇步。四雁峰前凭尺素。壁尘香减,绮窗风静,记得题诗处。
《青玉案》宋朝诗人李吕的作品。
【注释】:
壁:
①墙;墙壁。《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②营垒。《汉书·高帝纪上》:“帝晨驰入韩信、张耳壁,夺之军。”③构筑营垒;驻守。《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gāi)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垓下:地名。)④陡峭的山崖。《隋书·豆卢勣(jī)传》:“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⑤边;面。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递:轮流;顺次。)⑥星宿名。二十八宿(xiù)之一。尘:
①灰尘;尘土。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②污染。苏轼《笏记》:“既尘美职,复玷名藩。”(藩:藩镇。)③踪迹;业绩。《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④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红楼梦》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⑤比喻战争;祸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洪武爷: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烟尘”连用,义同。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⑥重量单位。一分的万万分之一。《清史稿·时宪志一》:“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香:
①气味芳美。与“臭”相对。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②香美;香甜。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杏子粥香如冷饧(xíng)。”(饧:糖稀。)③香料。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细条。《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早有仆妇送上两束香来。张老上了香,磕了头。”⑤对人和事物的美称。李嘉祐《广陵送林宰》:“清政过前哲,香名达至尊。”(前哲:前贤。至尊:天子。)⑥指与女性有关的事物。也代指少女。李清照《永遇乐》:“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减:
①减少;减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②减轻;降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晋书·王浑传》:“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及居台辅,声望日减。”③少于;次于。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盐之品至多……中国所出,亦不减数十种。”④消灭;除掉。《左传·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灭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绮:
①[名]有花纹的丝织品。古乐府《陌上桑》:“缃~为下裙,紫~为上襦。”②[形]华丽。仲长统《昌言·理乱》:“妖童美妾,填乎~室。”③[名][绮窗]雕有花纹的木窗。鲍照《代朗月行》:“朗月出东山,照我~~前。”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静:
①静止;平静(与“动”相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墨子·非攻下》:“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xī),其动也辟。”(翕:敛息。辟:开启。)②寂静;安静。《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杜甫《甘林》:“喧静不同科。”③安定;平定。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薛玄同》:“玄同自是冥心静神,往往不食。”④闲雅;文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清洁;清净。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嘉:美好。)洪昇《长生殿·雨梦》:“因此把驿庭静扫,銮舆幸早。”(銮舆:皇帝的车驾。)⑥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王建《送宫人入道》:“问师初得经中字,入静犹烧内里香。”(内里:宫里。)记:
①记载;记述。《尚书·皋陶谟》:“挞以记之。”(挞:击打。)《左传·僖公七年》:“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固不记。”②记住;与“忘”相对。晏几道《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③史书。《盐铁论·结和》:“藏于记府。”④旧时的公文。《文心雕龙·书记》:“公府奏记。”⑤印章。《宋史·职官志七》:“铸铜记给之。”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题:
①额头。宋玉《招魂》:“雕题黑齿。”②物体的前端。左思《蜀都赋》:“金铺交映,玉题相晖。”(金铺:门上兽形环钮。玉题:椽头的玉饰。)③书写;题写。《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凤’字而去。”④命名;题名。《韩非子·和氏》:“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⑤品评。《后汉书·许劭传》:“每月辄更其品题。”⑥题目。《世说新语·文学》:“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⑦通“睇”。看;视。《诗经 · 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题目]1.命题;题目。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天老:指三公。)2.书籍的标目。《南史·王僧虔传》:“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汝曾未窥其题目。”3.名称。《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诏近侍各名之。”4.借口;名义。白居易《送吕漳州》诗:“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5.品评。《世说新语·政事》:“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处:
(一)①停留;休息。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②居住。屈原《九章·涉江》:“幽独处乎山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安;存。《史记·李斯列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④交往;相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与贵酋相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⑤处置;办理。《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⑥处罚。《晋书·食货志》:“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yāo)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要:求取。) (二)chù 处所;地方。《汉书·张骞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