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庆事,问谁家、得似门阑。”诗句出处:《汉宫春》;是宋朝诗人京镗的作品。
看透尘寰。更禅心似水,道力如山。前身青冥跨鹄,紫府乘鸾。世缘一念,便等闲、游戏人间。须信道,云霄步武,不应权牧西南。此日重临初度,正绣衣辉映,彩服斓斑。人生显途易到,容养难攀。一时庆事,问谁家、得似门阑。知未艾,百千寿算,慈闱长奉亲欢。
《汉宫春》宋朝诗人京镗的作品。
【注释】:
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时:
①一个季度,多指冬季。《国语·周语》:“三时务农,而~~讲武。”②一世,当代。《三国志·蜀·邓芝传》:“诸葛亮亦~~之杰也。”③副词。即时,立即。《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退匿。”④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遣之。”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庆:
①祝贺;庆祝。《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②指值得庆贺的事情或日子。《南史·梁昭明太子传》:“时人谓之三庆。”③善事。《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④福;福气。《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馀庆。”⑤奖赏;赏赐;庆赏。《吕氏春秋·孟春》:“行庆施惠,下及兆民。”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问:
①询问;与“答”相对。《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怪而问之。”②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复:返。)③管;干预。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恣:放任。)④慰问;问候。《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⑤赠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⑥通“闻”。1. 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羁寓:寄居。)2. 名声;声誉。《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昭示。)家:
①家;家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家庭的住所。杜甫《苦雨》:“群木水光下,万家云气中。”③卿大夫的采邑。《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④学术流派。《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似:
①像;类似。《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古诗《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似乎;好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天似启之。”晏殊《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③给与。韩愈《谁氏子》:“写吾此诗持送似。”贾岛《剑客》:“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④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刘克庄《风入松》:“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⑤通“嗣”。继承;延续。《诗经·大雅·江汉》:“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阑:
①门前栅栏。《论衡·谢短》:“画虎于门阑。”②栏杆。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③擅自(出入)。《史记·汲黯传》:“阑出财物于边关。”④残;尽。柳永《迎新春》:“更阑烛影花阴下。”《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使眼色。)⑤衰退;衰落。鲍照《园中秋散》:“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⑥无休止的;无穷尽的。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阑风伏雨秋纷纷。”⑦晚。蔡琰《胡茄十八拍》:“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