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不醉欲言归,笑杀高阳社。

“不醉欲言归,笑杀高阳社。”诗句出处:《忆帝京》;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

鸣鸠乳燕春闲暇。化作绿阴槐夏。寿酒舞红裳,睡鸭飘香麝。醉此洛阳人,佐郡深儒雅。况坐上、玉麟金马。更莫问、莺老花谢。万里相依,千金为寿,未厌玉烛传清夜。不醉欲言归,笑杀高阳社。

《忆帝京》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

【注释】: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醉:

①酒醉。《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áo)。”(止:语气词。呶:喧闹。)《韩非子·说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极端爱好。《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宋之问《送赵六贞固诗》:“心醉东郊柳。”

欲:

①欲望;愿望。又作“慾”。《孟子·离娄下》:“从(纵)耳目之欲。”《孙子兵法·谋攻》:“上下同欲者胜。”②想要。《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需要。《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④副词。将要;快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⑤情欲;贪欲。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言:

①说话。《诗经 ·卫风·氓》:“载笑载言。”(载:助词。)②议论;谈论。《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③言语;言论。《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稽:根据。)④表达;宣说。《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永:同“咏”。唱。)⑤誓言;约言。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称一言。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⑦一句称一言。《论语·为政》:“《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⑧助词。无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

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

杀:

(一)①杀死;弄死。《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柳宗元《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②消减;消除;灭除。柳宗元《时令论上》:“季夏行水杀草。”③草木枯败;枯死。《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④收束;收尾;结束。《晋书·卫瓘传》:“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⑤副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古诗十九首》之十四:“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二)shài ①降等。《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富足。)②减省。《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③衰;衰微。《仪礼·士冠礼》:“德之杀也。”《吕氏春秋·长利》:“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④等差;等级。《礼记·中庸》:“亲亲之杀,贤贤之等,礼所生也。”(亲亲:亲其所当亲。) (三)sà 颜色暗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

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阳: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曰:句首助词。无义。)地名第二个字为“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②太阳;阳光。《诗经·小雅 ·湛露》:“匪阳不晞。”(匪:非。晞:晒干。)《孟子 · 滕文公上》:“秋阳以暴(pù)之。”(暴:晒。)③温暖。《管子 ·地数》:“阳春农事方作。”④鲜明;明亮。《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朱:红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时不当:生不逢时。)⑦通“佯”。假装。《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县东。

社:

①土地神。《白虎通 ·社稷》:“社者,土地之神也。”②土地神的牌位。《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③祭祀土地神。《周礼·春官·肆师》:“社之日,涖卜来岁之稼。”④祭祀土地神之所。《左传·昭公十七年》:“代鼓于社。”⑤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所辖范围代有变更,有以二十家为社,或以纵横各六里为社。《管子·乘马》:“方六里,名之为社。”《元史·食货志一》:“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一人为之长。”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