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几年不见冰霜面,知谁共、批风支月。

“几年不见冰霜面,知谁共、批风支月。”诗句出处:《花心动》;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雪带边寒,渺愁予、雪中谁抱奇节。逊在扬州,逋老孤山,芳信顿成消歇。江南茅屋今安在,疏影瘦、祗堪叹息。归来未,沙头立尽,暮天云碧。自笑梁园赋客。倚旧日鞍鞯,春风巾帻。问讯横枝,暖热新花,无处访寻诗阁。几年不见冰霜面,知谁共、批风支月。归来也,鸥盟不妨再结。

《花心动》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注释】:

几:

(一)古人坐时凭依的器具。《诗经·大雅·公刘》:“俾筵俾几。”(俾:使,使人。筵,几:用如动词。指铺席、设几。)《孟子·公孙丑下》:“隐几而卧。”后指放置物件的小桌。苏轼《雨中过舒教授》:“几砚寒生雾。”《聊斋志异·促织》:“帘外设香几。” (二)jǐ[几几]装饰美盛的样子。《诗经·豳风·狼跋》:“赤舄几几。”

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冰霜:

①冰冷的霜。陆游《白发》:“正似篱边数枝菊,岁残犹复耐~~。”②喻指严峻的态度。李群玉《湘中别成威阇黎》:“至哉彼上人,~~凛规则。”③喻指艰危的处境。柳宗元《送崔群序》:“御攘~~,以贯岁寒。”

霜:

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下凝附于物体上的白色结晶体。《齐民要术·种谷》:“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②白;亮。范云《送别》:“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③高洁。辛文房《唐才子传·卢仝》:“仝志怀霜雪,操拟松柏。”④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白骨横千霜。”

面:

①脸。《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战国策 · 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②面向;面对着。《列子·汤问》:“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且:将近。)③当面。方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战国策·齐策一》:“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④物体的表面或上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⑤方面;某一部分。《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属:同“嘱”。托付。)⑥量词。苏轼《惜花》:“腰鼓百面如春雷。”《旧唐书·穆宗记》:“赐印一面。”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共:

(一)①拱璧。古代象征法权、法、法度。后作“珙”。《诗经·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②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论语· 乡党》:“子路共之。”③环绕。后作“拱”。《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史记·越世家》:“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②共计;总共。魏学洢《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为四,共八扇。”③副词。全;皆。《史记·高祖本纪》:“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④介词。引进动作涉及;和;跟;与;同。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⑤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林逋《山园小梅》:“不须檀板共金尊。” (三)gōng ①供给;供应。后作“供”。《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②通“恭”。恭敬。《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

批:

①用手打。《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宋万、仇牧:人名。)②攻击;触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批亢捣虚。”(亢:咽喉。喻要害。)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上善说也。”(逆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触之必怒而杀人。)③排除;削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批患折难。”④削;刮。李贺《马》:“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批竹:指马耳小而尖,形如削竹。)⑤将审定、评定后的意见写在原件上。昭梿《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于几暇,亲加批览,或秉烛至丙夜未罢。”(丙夜:三更天。)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支:

①枝。《诗经·卫风·芄兰》:“芄(wán)兰之支。”(芄兰:植物名。)②动物或人体的四肢。后作“肢”。枚乘《七发》:“四支委随。”③分支;支派。《史记·秦始皇本纪》:“率其支属徒居野王。”(徙:迁移。野王:地名。)④枝节。《庄子·列御寇》:“从事华辞,以支为旨。”⑤支撑;支持。《后汉书·郭太传》:“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废:废弃。)白居易《除夜》:“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薄:迫近。颐:腮。宵:夜。)《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不足以支长久也。”⑥支付;供给。《汉书·赵充国传》:“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大司农:官名。转:车运。)⑦拒;抵御。《战国策·赵策二》:“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⑧地支。指历法中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和天干相配,用以纪年、纪日。十二地支又用以纪十二时辰,每一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支离]1.分散;不完整。《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支离之卒:被分散的小队步兵。)2. 散乱,不集中。

月:

(一)①月球;月亮。《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潜《归田园居》之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从朔至晦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状或颜色像月亮的。李贺《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⑤指妇人的月经。王建《宫词》:“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妇女怀胎的月份。《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助词。弥:满。厥:其。先生:初生。达: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域国名。 (二)ròu 同“肉”。古乐府《孤儿行》:“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肠:指小腿肚子。)

月。:

“月。”诗句出处:《一七令·赋月》;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 月。光辉,皎洁。耀乾坤,静空阔。圆满中秋,玩争诗哲。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