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秉烛夜阑,又疑梦里。”诗句出处:《三登乐》;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

今夕何朝,披岫幌、云关重启。引冰壶、素空似洗。卷帘中、敧枕上,月星浮水。天镜夜明,半窗万里。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六年前、转头未几。唤邻翁、来话旧,同篘新蚁。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三登乐》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

【注释】:

秉:

①一把禾。《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滞:留下。)②拿着;握着。《诗经·邶风·简兮》:“右手秉翟(dí)。”(翟:指山雉的尾羽。)③主持;执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共秉朝政。”④保持;坚持。《晋书·李含传》:“实有史鱼秉直之风。”(史鱼:人名。)⑤同“柄”。权力。《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⑥通“禀”。承受。《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hào)是懿德。”(彝:常理。是:此。懿:美。)⑦量词。十六斛为一秉。《礼记·仪礼》:“十斗曰斛(hú),十六斗曰䉤(shǔ),十䉤曰秉。”

阑:

①门前栅栏。《论衡·谢短》:“画虎于门阑。”②栏杆。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③擅自(出入)。《史记·汲黯传》:“阑出财物于边关。”④残;尽。柳永《迎新春》:“更阑烛影花阴下。”《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使眼色。)⑤衰退;衰落。鲍照《园中秋散》:“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⑥无休止的;无穷尽的。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阑风伏雨秋纷纷。”⑦晚。蔡琰《胡茄十八拍》:“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又:

①副词。1.表示重复或继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问,又如初。”2. 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壮事:指服力役。)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表示轻微转折。《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窃:私下。)5. 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辛弃疾《美芹十论》:“盖历二十又三年。”。②通“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③通“宥”。宽恕。《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④通“祐”。福。《卜辞通纂》第三六九片:“伐邛方,帝受我又。”(邛方:地名。受:授。)

疑:

①疑惑;猜疑;怀疑。《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用如意动。认为聪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又为名词。疑问。《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犹豫。《韩非子·解老》:“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吕氏春秋·不广》:“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③畏惧。《管子·小问》:“駮食虎豹,故虎疑焉。”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④相似。《吕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迹,不可不察。”⑤古代官职名。《礼记·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师、保、丞:官名。)⑥通“拟”。比拟。《吕氏春秋·慎势》:“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梦:

①[名]睡眠中的幻想。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桃灯看剑,~回吹角连营。”②[动]做梦,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与海神战。”③[名]比喻幻想。《荀子·解蔽》:“不以~剧乱知。”

里:

①古时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尽心上》:“制其田里,教之树畜。”②故乡;家乡。江 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③古代的居民组织。其编制以二十五家或五十家或百家为一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④里巷;里弄。《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⑤长度单位。市制五百米为一里。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