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骖鸾,称得花前弄玉,与吟箫婿。”诗句出处:《水龙吟》;是宋朝诗人陈著的作品。
杜鹃啼正忙时,半风半雨春悭霁。酴醿未过,樱甜初熟,梅酸微试。一种红芳,九苞真色,舞窗翻砌。自仙樊去後,无人题凤,阑干外、成孤媚。谁信阳春妙手,锦云机、新番裁制。东君冷看,如何描摸,天然艳美。浑欲乘风,又如羞日,做双飞体。伫骖鸾,称得花前弄玉,与吟箫婿。
《水龙吟》宋朝诗人陈著的作品。
【注释】:
伫:
①长久地站立。班固《幽通赋》:“伫盘桓而且俟。”(盘桓:徘徊。俟:等待。)屈原《离骚》:“延伫乎吾将反。”②积贮。孙绰《游天台山赋》:“惠风伫芳于阳林。”(惠风:和风。阳林:山南的树林。)③期盼;等待。杜甫《北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骖:
①一车驾三匹马。《诗经·小雅·采菽》:“载骖载驷(sì)。”(载:助词。驷:一车驾四匹马。)②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楚辞·九歌·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③乘;驭。贾谊《吊屈原赋》:“腾驾罢牛,骖蹇(jiǎn)驴兮。”(腾:乘。罢:通“疲”。蹇:跛足。)④泛指马或马车。庾信《李陵苏武别赞》:“李陵北去,苏武南旋。归骖欲动,别马将前。”(旋:回归。)[骖乘]在车右边陪乘的人。《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鸾:
①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山海经·大荒南经》:“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助词。)②车铃。后作“銮”。司马相如《上林赋》:“建华旗,鸣玉鸾。”③鸾车。辛弃疾《江神子》:“玉箫声远忆骖鸾。”称:
(一)①称量;量重。《商君书·算地》:“度而取长,称而取重。”②举起。《诗经· 豳风·七月》:“称彼兕觥。”③指举荐。《左传·襄公三年》:“祈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④赞扬;颂扬。《商君书·徕民》:“此四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⑤陈述;声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通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⑥称呼;称为。《史记·李斯列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⑦名称;称谓。嵇康《养生论》:“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南史·毛喜传》:“文帝尝谓宣帝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尝:曾经。)⑧号称;声称;称作。《史记·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⑨名声;声誉。《晋书·王洽传》:“(洽)与荀羡俱有美称。” (二)chèng 测重量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时则》:“角斗称。” (三)chèn ①适合;相副。《后汉书·来歙传》:“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南齐书·张融传》:“(衣)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卿:对对方的爱称。)②衡量。《晋书·刁协传》:“(刘)裕散其资财,令百姓称力而取之,弥日不尽。”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花:
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②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朵。杨万里《李花》:“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③形状像花的东西。庾信《寒园即目》:“雪花深数尺。”④不只一种颜色,有花纹的。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笺碧间红”。⑤模糊迷乱。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前:
(一)①前进;向前。《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②跟“后”相对。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时间在先。《礼记·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③引导。《仪礼·士虞礼》:“祝前尸出户。” (二)jiǎn 同“剪”。消灭。《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薄:迫近;逼近。)弄:
巷子;胡同。《南齐书 · 郁林王纪》:“帝竟无一言,出西弄,杀之。”玉:
①一种质细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尚书·胤(yìn)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胤:古国名。炎:焚烧。)《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加:增加。指虚报。)③精美珍贵的。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④洁白美好的。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羽:羽翼。)⑤相助;培养。《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用:以。谏:规劝。)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吟:
①声调抑扬地咏诵。《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②叹息。《战国策·楚策一》:“昼吟宵哭。”③啼叫;鸣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殷:如雷震响。)④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⑤诗歌。陆游《病起》:“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⑥通“噤(jìn)”。闭口。《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yīn)聋之指麾也。”(瘖:哑。指麾:指挥。)⑦口吃;说话不清。《后汉书·梁冀传》:“口吟舌言。”婿:
①女子的丈夫。古乐府《捉搦歌》:“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②女儿的丈夫。《新唐书·郭子仪传》:“(子仪)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