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

“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诗句出处:《念奴娇》;是宋朝诗人陈郁的作品。

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却恨鹅鸭池边,三更半夜,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关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暖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

《念奴娇》宋朝诗人陈郁的作品。

【注释】:

皇:

①大;伟大。《诗经·小雅·正月》:“有皇上帝。”②君主;帝王。《诗经·周颂·桓》:“於昭于天,皇以间之。”(间:监察。)《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对已故父、祖的尊称。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④雌凤。后作“凰”。《楚辞·远游》:“凤皇翼其承旂兮。”⑤美好。《法言·孝至》:“尧舜之道皇兮。”⑥通“遑”。闲暇;空闲。《左传·昭公七年》:“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皇皇]1.鲜明的样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华:同“花”。)2. 同“惶惶”。心神不定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3. 同“遑遑”。匆忙的样子。刘向《九叹· 怨思》:“征夫皇皇。”

道:

(一)①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径。《左传·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会:约会。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④方法;途径。《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⑤技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⑥宇宙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⑦规律;道理。《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循:遵照。贰:不专一。)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义。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古道日沦替,群谀纷追随。”(沦:沦亡。替:衰落。谀:阿谀,奉承。)(11)道家。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术。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子若学道,即有仙分。”(13)行政区划名。1.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14)说;讲述。《盐铁论·遵道》:“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15)量词。用于命令、题目等。《新唐书·选举志》:“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决:河流决口。克:能。)2. 引导。《汉书·张骞传》:“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政:政令。齐:整顿。免:免于犯罪。)③介词。从;由。《汉书·淮南王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为妄妖言。”

河:

①黄河的专称。《尚书·禹贡》:“浮于济(jǐ)漯(tà),达于河。”(济、漯:都是水名。)《世说新语· 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②河流的通称。陆游《十一月一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披甲的战马。)《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信著金石,义盖山河。”③指银河;天河。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原:

①水流源头。《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②根源;来由。《韩非子·解老》:“万害有原。”(害:灾祸。)③推究本原。《管子·小匡》:“原本穷末。”④文体名。对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论述。⑤原野;宽广平坦的地面。《楚辞·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忽:辽阔渺茫的样子。)⑥宽恕;赦免。《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⑦通“愿”。谨慎老实。《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贼:伤害;败坏。)《荀子·荣辱》:“孝弟原悫。”(弟tì:顺从兄长。悫què:诚实。)

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

底:

(一)①物体的底层或下面。柳宗元《酬贾鹏山人诗》:“青松遗涧底。”《南史·陆澄传》:“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②下面。白居易《寒闺怨》:“灯底裁缝剪刀冷。”③事物的终端;尽头。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数转达洞底。”④内部;里面。杨万里《送吴敏叔待制侍御致仕》:“自怜病鹤樊笼底。”(致仕:辞官归家。)⑤阻滞;不流畅。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⑥至;到达。《列子·天瑞》:“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⑦代词。1. 表指示。相当于“此”、“这”。陆游《遣兴》:“小甑(zèng)吴粳底样香。”(甑:蒸饭的瓦器。)2.表疑问。相当于“何”、“什么”。范成大《双燕》诗:“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⑧通“砥”。1. 磨刀石。《孟子·万章下》:“《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2.磨砺。《吕氏春秋·贵直》:“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二)de 相当于“的”。表领属关系。今通用“的”。《朱子语类·小学》:“那是做人底样子。”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