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应相忆,折藕看丝牵。

“应相忆,折藕看丝牵。”诗句出处:《小重山》;是宋朝诗人晁冲之的作品。

碧水浮瓜纹簟前。只知闲枕手,不成眠。晚云如火雨晴天。轻云远,亭外一声蝉。池馆几年年。倚阑催小艇,采新莲。多情还到芰荷边。应相忆,折藕看丝牵。

《小重山》宋朝诗人晁冲之的作品。

【注释】:

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忆:

①思念;回想。《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潘阆《忆余杭五首》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记得;记住不忘。《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元稹《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折:

(一)①折断。《韩非子· 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奔跑。)②弯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③死。《韩诗外传》卷三:“无瘖、聋、跛、眇、尪蹇、侏儒、折短。”④挫折;损失。《史记·淮阴侯列传》:“折北不救。”(北:失败。)⑤驳斥;使对方屈服。刘禹锡《天论》:“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天说,指柳宗元《天说》。韩退之:韩愈。)⑥指责。《三国志·魏书·傅嘏传》:“季布面折其短。”(季节:人名。) (二)shé [折阅]亏损。《荀子·修身》:“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良贾:有本事的商人。市:做买卖。)

看:

①向远处看;望。《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州赋》……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贶:赠,赐。)②观察。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庐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贫贱。”(苍梧:县名。合:应该。)③观赏。李白《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访。《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⑤听;闻。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⑥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试一试。白居易《眼病》:“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争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种金属小刀,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护]照料;护理。张之翰《金缕曲·乙未清明》:“先茔(yíng)松柏谁看护?”(先茔:祖先坟地。)

丝:

①蚕丝。《诗经 · 卫风·氓》:“抱布贸丝。”(布:古币名。贸:交易。)②像丝一样的东西。汤显祖《牡丹亭·惊梦》:“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画船:华丽的船。)③丝织品。《汉书·公孙弘传》:“妾不衣丝。”④比喻事物极细微。《新唐书·辛云京传》:“云京治谨于法,下有犯,虽丝毫比,不肯贷。”(治:为政。谨:慎重。比:牵连。贷:宽恕。)⑤八音之一,指弦乐器。《吕氏春秋·侈乐》:“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⑥量词。《孙子算经》卷上:“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牵:

①拉;挽。《韩非子·十过》:“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②可牵的牲口。《周礼·天官·宰夫》:“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飧(sūn)牵。”(牢礼:祭祀用牲之礼。委积:储备。飧:便宴;饭食。)③牵连;牵涉。《后汉书·梁商传》:“辞语多所牵及。”④拘束;约束。宋玉《招魂》:“牵于俗而芜秽。”[牵强]勉强;生扯硬拉。吴曾《能改斋漫录·文贵自然》:“文之所以贵对偶者,为出于自然,非假于牵强也。”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