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襄王,想念王孙飘泊。”诗句出处:《桂枝香》;是宋朝诗人柴望的作品。
今宵月色。叹暗水流花,年事非昨。潇洒江南似画,舞枫飘柞。谁家又唱江南曲,一番听、一番离索。孤鸿飞去,残霞落尽,怨深难托。又肠断、丁香画雀。记牡丹时候,归燕帘幕。梦里襄王,想念王孙飘泊。如今雪上萧萧鬓,更相思、连夜花发。柘枝犹在,春风那似,旧时宋玉。
《桂枝香》宋朝诗人柴望的作品。
【注释】:
梦:
①[名]睡眠中的幻想。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桃灯看剑,~回吹角连营。”②[动]做梦,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与海神战。”③[名]比喻幻想。《荀子·解蔽》:“不以~剧乱知。”里:
①古时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尽心上》:“制其田里,教之树畜。”②故乡;家乡。江 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③古代的居民组织。其编制以二十五家或五十家或百家为一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④里巷;里弄。《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⑤长度单位。市制五百米为一里。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襄:
①冲上。《书·尧典》:“汤(shāng)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汤汤:水势盛大的样子。方割:为害四方。怀:包围。陵:土丘。)②高。张衡《西京赋》:“襄岸夷途,脩路峻险。”(夷:平坦。脩:长。)③高举。《汉书·邹阳传》:“臣闻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交:同“蛟”。咸:全。)④完;完成。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事利害》:“又与公同心,必能共襄大事。”又辅助;帮助。⑤除去。《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cí),不可襄也。”(茨:蒺藜。)⑥移动。《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⑦通“骧”。驾车的马。《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王:
(一)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尚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悉:都;全。)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汉书·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主父:人名。册:同“策”。析:削弱。)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尚书·大禹谟》:“四夷来王。”⑤首领;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bǐ)为王母。” (二)wàng ①统治同家。《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商君书·更法》:“三代不同礼而王。”②成就王业。《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想:
①想象。《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而想其生也。”②思索;思考。《吕氏春秋·知度》:“去想去意,静虚以待。”③想念;惦念。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④估计;推测。⑤打算;希望。《汉书·霍光传》:“天下想闻其风采。”念:
①想;惦念。《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载寝载兴。”②考虑;思考。《淮南子·说山》:“念念者不得卧。”③念头;想法。曾巩《寄王介甫》:“迨(dài)兹尺书至,疑念始冰析。”(迨:等到。兹:此。)④读。《汉书·张禹传》:“欲为《论》,念张文。”⑤爱怜;怜悯。白居易《弄龟罗》:“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王:
(一)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尚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悉:都;全。)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汉书·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主父:人名。册:同“策”。析:削弱。)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尚书·大禹谟》:“四夷来王。”⑤首领;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bǐ)为王母。” (二)wàng ①统治同家。《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商君书·更法》:“三代不同礼而王。”②成就王业。《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孙:
①王者的孙子。也泛指其后代。《左传·哀公十六年》:“~~何自厉也。”②公子。《史记·淮阴侯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而进食,岂望报乎?”③猴子的别称。王延寿《王孙赋》:“有~~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④蟋蟀的别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蟋蟀]楚人谓之~~。”孙:
(一)①儿子的儿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②孙子以后的各代。《汉书·曹参传》:“至哀帝时,乃封参玄孙之孙本始为平阳侯。”(本如:人名。)③再生的;细小的。嵇康《琴赋》:“乃斫(zhuó酌)孙枝。”(斫:砍去。) (二)xùn ①恭顺;谦让。《礼记·缁衣》:“恭而莅之,则民有孙心。”(莅lì:临。)《汉书·韩王信传》:“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孙辞承上接下。”②出奔;逃亡。《春秋·庄公元年》:“夫人孙于齐。”飘:
①旋风;大风。常“飘风”连用。《庄子·天下》:“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也指风吹。《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雨:下雨。)②飞扬;飘扬。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③流浪;生活不安定。《北史·胡叟传》:“叟孤飘坎(lǎn),未有仕路。”(坎:不得志。)[飘零]1.坠落;飘落。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二:“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2.流落失意。刘沧《旅馆书怀》:“兄弟飘零寄海边。”(寄:寄居。)[飘飖(yáo)]也作“飘摇”。随风摇动或飞扬。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蓬:草名。)泊:
(一)①停船靠岸。《晋书·王濬传》:“风利不得泊也。”②栖止;停留。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③淡泊;恬静。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④通“薄”。不浓。《论衡·率性》:“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或厚或泊也。” (二)pō 湖。梁山泊。《元史·河渠志》:“黄河退涸之时,旧水泊污池多为势家所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