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同寅他日,誓坚忠义相济。

“同寅他日,誓坚忠义相济。”诗句出处:《念奴娇》;是宋朝诗人曹冠的作品。

天津仙客,话平蔡、曾把龙锺调戏。茅舍云林方隐迹,日日琴樽适意。鹏激天池,扶摇未便,尚敛摩云翅。经纶万卷,个中真负豪气。喜遇良友知心,登临酬唱,堪作词林瑞。况是韶华将近也,待约连宵春醉。对客挥毫,如虹浩饮,争涌如泉思。同寅他日,誓坚忠义相济。

《念奴娇》宋朝诗人曹冠的作品。

【注释】:

同:

①会合;聚集。《诗经·小雅·吉日》:“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兽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泾渭同流,清浊异能。”②古代诸侯按时朝见天子之礼。《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赞礼者。)③相同;与“异”相对。《吕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文天祥《正气歌》:“牛骥同一皂。”(皂:通“槽”。牛马槽。)⑤统一;同一。《三国志 · 吴书 ·吴主传》:“同船济水。”《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伦:伦常纲纪。)⑥偕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⑦参与。《武经总要》前集:“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疑。”(任:责任;职位。)⑧和谐;安定。《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谋闭:停止用计谋。外户:从外面关的门。)⑨整齐。《诗经 ·小雅·车攻》:“我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方百里为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11)古代乐律中的阴律,又称“吕”。《周礼·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

寅:

①恭敬。《尚书·无逸》:“严恭寅畏。”②地支的第三位。屈原《离骚》:“惟庚寅吾以降。”③十二时辰之一。晚上三至五时为寅时。④十二生肖属虎。[寅缘]沿着……前进。刘禹锡《玄览亭》:“寅缘碧潭隈。”

他:

①别的;其他的。《管子·内业》:“别无他图。”屈原《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脩:修饰。)②第三人称代词。寒山子《有汉姓傲慢》:“百事被他嫌。”③助词。虚指,无实际意义。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他日:

①昔日。《孟子·滕文公》:“吾~~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②以后。《孟子·滕文公》:“~~又求见孟子。”

誓:

①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尚书·汤誓》:“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②出征前告诫将士或表示决心。《尚书·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③发誓;立誓。《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④盟约;诺言。曹植《武帝诔》:“张陈背誓,傲帝虐民。”⑤接受爵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适子:嫡子。)

坚:

①坚固;坚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披坚执锐。”《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道……坚者耕之。”(耕:用犁把土翻松。)②牢固;坚固。《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梃:木棒。)③坚固的东西。《史记·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义:宋义自称。运策:运用谋略。)④坚强;强劲。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⑤坚定;不动摇。《战国策·魏策一》:“不敢坚战。”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及陛下坚不许辞,方敢受命。”

忠:

①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遂:举荐。)②为君王尽心尽责。《战国策·秦策一》:“昔者子胥忠其君。”(子胥:人名。)

忠义:

①忠信,节义。《三国志·魏·齐王芳传》:“未追加褒宠,所以表扬~~。”②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岂合天意?”

义:

(一)①合宜;合理。《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②正义;道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③指卓异过人的品行与节操。《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急:急于援助。)④名分。《商君书·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秩,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秩:等级;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两下恩深义重,各不相舍。”⑥意义;含义。《晋书·王隐传》:“文体混漫,义不可解。”⑦公益的;为公益事业而举办的。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骇骨万余,为立义冢(zhǒng)。”(客:寄居他乡。冢:坟墓。)⑧因领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书·五行志一》:“义髻(jì)抛河里。”(髻:发髻。)⑩通“议”。议论。《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吕氏春秋· 上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传·文公十八年》:“掩义隐贼。” (二)yí ①仪容;状貌。《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②礼仪;仪制。《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济:

(一)古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至山东省东北部入渤海。《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济济]1.众多的样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济济延多士,跹跹(xiānxiān)舞百蛮。”2. 整齐美好的样子。《诗经·齐风·载驱》;“四骊(lí)济济,垂辔(pèi)沵沵(nǐ nǐ)。” (二)jì ①过河;渡。《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②过河的地方;渡口。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③成功;成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左传·隐公四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④停止。《淮南子·时则》:“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济。”《诗经·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⑤帮助;救济。《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⑥增加。《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