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诗句出处:《采诗官》;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采诗官,
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
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
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
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
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
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户衣)常端默,
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
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
君之门兮九重闭。
君耳唯闻堂上言,
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
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注释】:

贪:

①爱财;贪婪。《战国策·齐策四》:“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尔:你。)②贪图;贪求。《诗经· 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宋史·选举志二》:“唯务贪多,累牍连篇。”③通“探”。探求。《后汉书·郭躬传论》:“若及推己以议物,舍状以贪情,法家之能庆延于世,盖由此也。”

吏:

①古代官员的通称。《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君王的官吏丧失德行,对于百姓比烈火还厉害。)贾谊《新书·大政上》:“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②低级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记·李斯列传》:“为郡小吏。”

害:

(一)①伤害;损害。《左传·襄公九年》:“作而害身,不可言利。”《孔子家语·好生》:“小辩害义,小言破道。”②祸患;灾害。《周易·系辞下》:“损以远害,益以兴利。”(损:减少。益:增加。)③杀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④忌惮。陶弘景《左仙公葛公碑》:“内怀猜害。”⑤险要。张衡《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⑥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二)hé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害丧,予与女偕亡。’”

民:

①[名]奴隶。《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分鲁公以殷~六族。”②[名]人民,百姓。《曹刿论战》:“小惠未遍,~弗从也。”③[名]人。《礼记·王制》:“五方之~,言语不通。”④[名]指别人。《诗经·邶风·谷风》:“凡~有丧,匍匐救之。”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忌:

①憎恨;怨恨。《说文》:“忌,憎恶也。”《后汉书·孔融传》:“(孔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诱益:诱导帮助。)②嫉妒。《左传·僖公九年》:“忌则多怨,又焉能克?”③顾忌,畏惧。《颜氏家训·勉学》:“忌盈恶(wù)满。”《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人不忌为贼。”④禁止;忌讳。《国语·越语下》:“子将助天下虐,不忌其不祥乎?”⑤句尾语气词。《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奸:

(一)①邪恶伪诈的人或事。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邪恶;狡诈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③通“姦(jiān)”。高适《辟阳城》:“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茅土:谓封侯。孰:谁。) (二)gān ①干扰;干涉;冒犯。《昭公元年》:“奸国之纪。”《左传·僖公七年》:“子父不奸之谓礼。”《淮南子· 主术训》:“各守其职,不得相奸。”②求取。《汉书·孔光传》:“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之大罪也。”(章:宣扬。)以上二义后通作“干”。

臣:

①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左之:指用左手牵战俘。)②男性奴隶。《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苦,不苦于此矣。”(虽:即使。)③国君统属的民众。《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在境域之内。)④君主制时代的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⑤为臣;称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支:抵抗。)⑥指尽臣子之责。《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统西川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⑦古时臣民对君主的谦称。《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⑧作为一般人的谦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蔽:

①遮盖;遮挡。《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②隐藏。《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③隐覆;埋没。《孔子家语· 辨政》:“匿人之善,斯为蔽贤。”④蒙蔽;壅蔽。《资治通鉴·周纪一》:“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⑤弊端;毛病。江淹《杂体诗序》:“重耳轻目,俗之恒蔽。”(恒:常。)⑥屏障。《左传·昭公十八年》:“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叶:地名。方城:山名。)⑦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畏:

①恐惧;害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畏秦,欲毋行。”②忧虑;担心。《史记 ·项羽本纪》:“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③吓唬;使害怕。《韩非子·忠孝》:“又且畏之以罚,然后不敢退。”④敬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通“隈”。弓的弯曲处。《周礼·考工记· 弓人》:“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⑥通“威(wēi)”。威严。《韩非子·主道》:“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