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诗句出处:《西河》;是宋朝诗人曹豳的作品。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西河》宋朝诗人曹豳的作品。
【注释】:
战:
①打仗;战争。《尚书·甘誓》:“大战于甘。”②指与战争有关的。杜甫《北征》:“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发抖。《汉书·高五王传》:“(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股:腿。栗:颤抖。)和:
(一)①谐和; 协调。《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籥(yuè)舞笙鼓,乐既和奏。”(籥:古管乐器。)引申为安适、平和。《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少(shāo)耆(shì)食,和于身也。”(殊:很。强:勉强。耆:同“嗜”。)《吕氏春秋·达郁》:“心志欲其和也。”②谦和;平和。《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颜色愈和。”③和睦;融洽。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④和解;讲和;和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民族的称呼。夷越:古时泛指我国南方的各民族。)《孙子·行军》:“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⑤调和;调节。《吕氏春秋· 贵公》:“阴阳之和,不长一类。”⑥温暖。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⑦连带;伴随。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⑧车铃。傅玄《良马赋》:“结以轾(zhì)轩,节以和铃。”(轾:车前低后高。轩:车前高后低。节:节奏。)《左传·桓公二年》:“锡鸾和铃。”(分别为四种铃,悬挂在车的不同部位。)⑨古代乐器名。即一种小笙。《仪礼· 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二)huò 搀合。沈括《梦溪笔谈·活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冒:蒙盖。)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者:
①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道林寓居》:“青嶂者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②助词。1.与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结构,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与数词构成“者”字结构,指称前边的事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3. 与时间名词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时候”。《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4.用在名词主语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5.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谁”、“何”等配合,表示疑问语气。《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良:
①善良;贤良。《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tì)。”(弟:同“悌”。友爱。)《后汉书·左雄传》:“民所以安而无怨者,政平吏良也。”(平:安定。)②善良、贤良的人。张衡《思玄赋》:“尚前良之遗风兮。”(尚:崇尚。)③优良;精美。《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良工也。”④副词。1.的确;果然。《汉书·李寻传》:“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财货,不可私以官位。”《史记·赵世家》:“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2. 甚;很。《汉书·冯唐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悦。”[良人]1.妇女称丈夫。《孟子·离娄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2.善良的人。韩愈《原毁》:“是足为良人矣。”(是:这就。)3.有才能的人。《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筹:
①壶矢。古代投壶所用的竹签,形似箭杆。《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②筹码。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筭之,万不失一。”(筭:同“算”。)③谋划;计划。《盐铁论·非鞅》:“夫蓄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④量词。用以指人,犹“个”。扶:
(一)①搀扶;扶着。《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②辅佐;辅助。杜甫《秋日夔(kuí)州咏怀一百韵》:“耿贾扶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弇。贾:贾复。二人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二人都是汉高祖的功臣。拱:环绕。)③扶植,扶持。《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④帮助;支援。《战国策 · 宋卫策》:“扶梁伐赵。”《后汉书·章帝纪》:“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扶进:扶助促进。)⑤介词。表示方向,相当于“沿着,顺着”。陶潜《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向路:原来的路。志:作记号。)⑥依仗。《汉书·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⑦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并四指之宽度为一扶。四寸为扶。《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筹:竹签。)⑧拄持;拄着。《聊斋志异·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又勉力支撑。梁启超《谭嗣同传》:“七月,乃扶病入觐(jīn)。”(扶病:即抱病。觐:朝拜皇帝。)⑨治理。《汉书·翼奉传》:“建荥阳,扶河东。”⑩靠近;依附。鲍照《拟古八首》:“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扶寸]四指为扶,一指为寸,指较短的距离。《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寻:八尺。常:十六尺。)[扶摇]海中飓风。《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 (二)pú[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携国归化,扶服称臣。”危:
①忧惧。《战国策 ·西周策》:“窃为君危之。”(窃:私下。)②危险;危急。《左传·僖公三十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③危险;使遭受危险。《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此危吾位者也。”④屋脊。《史记·魏世家》:“上屋骑危。”⑤端正;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危坐一时,痹不得摇。”(痹:麻木。摇:动。)⑥高;高峻。《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⑦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⑧通“诡”。险诈。《史记·李斯列传》:“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但:
①只。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天宝:唐玄宗年号。)②只管。《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③空。《盐铁论·刺复》:“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负:背负物。载:头顶物。)[但可] 只须。陈寿《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看:
①向远处看;望。《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州赋》……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贶:赠,赐。)②观察。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庐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贫贱。”(苍梧:县名。合:应该。)③观赏。李白《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访。《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⑤听;闻。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⑥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试一试。白居易《眼病》:“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争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种金属小刀,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护]照料;护理。张之翰《金缕曲·乙未清明》:“先茔(yíng)松柏谁看护?”(先茔:祖先坟地。)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意:
①心意;意图。《公羊传·隐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蔡伦立意造纸。”又意思。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②怀疑。《列子 ·说符》:“人有亡铁(fū夫)者,意其邻之子。”(亡:丢失。铁:斧子。)③意料。《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者]想来大概是……。《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想来天大概是运转而不会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墨子·耕柱》:“子之义将匿耶? 意将以告人乎?”(匿:隐藏。)⑤yī(依)。通“噫”。叹词。《庄子·在宥》:“意! 甚矣战,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