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诗句出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薄宦晨昏阙,尊尊义取斯。穷愁年貌改,寂历尔胡为。
不谄词多忤,无容礼益卑。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思扰梁山曲,情遥越鸟枝。故园从海上,良友邈天涯。
云雨叹一别,川原劳载驰。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
去国诚寥落,经途弊险巇。岁逢霜雪苦,林属蕙兰萎。
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一从关作限,两见月成规。
苒苒穷年籥,行行尽路岐。征鞍税北渚,归帆指南垂。
树晚犹葱蒨,江寒尚渺瀰。土风从楚别,山水入湘奇。
石濑相奔触,烟林更蔽亏。层崖夹洞浦,轻舸泛澄漪。
松筱行皆傍,禽鱼动辄随。惜哉边地隔,不与故人窥。
畴昔陪鹓鹭,朝阳振羽仪。来音虽寂寞,接景每逶迤。
朝罢冥尘事,宾来话酒卮。邀欢逐芳草,结兴选华池。
及此风成叹,何时雾可披。自怜无用者,谁念有情离。
望美音容阔,怀贤梦想疲。因声达霄汉,持拙守东陂。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注释】:
上:
(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惭:
羞愧。《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高帝不怿(yì)而有惭色。”伯:
①古代指一方之长。《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师:众。)②泛指首领。《周礼·大宗伯》:“九命作伯。”(九命:官爵的最高一级。)③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④排行第一的。《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⑤称父之兄。杜甫《醉歌行》:“汝伯何由发如漆?”⑥对父辈亲友或长者的尊称。《诗经·小雅·正月》:“将伯助予。”⑦称丈夫之兄(今读bǎi)。《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伯三个鼻子管,不曾捻着你的碗。”⑧通“霸(bà)”。春秋时代诸侯的盟主,即首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为伯。”又称霸。《韩非子·难四》:“桓公,五伯之上也。”⑨通“佰(bǎi)”。一百。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⑩通“陌(mò)”。田间小路。《汉书·食货志上》:“坏井田,开仟伯。”(井田:井字形方块田。仟:通“阡”。)[伯仲]1. 指排行的次序。兄弟之间。《礼记·檀弓上》:“五十以伯仲。”(五十岁就按排行的次序称呼。)2. 比喻二者不相上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乐:
(一)①音乐。《周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吕氏春秋·古乐》:“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又为奏乐。《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士饮酒不乐。”②乐工;演奏音乐的人。《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归:通“馈”。赠送。)③乐器。《韩非子·解老》:“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二)lè愉快;快乐。《左传· 隐公元年》:“其乐也融融。”范仲淹《岳阳楼记》:“此乐何极?” (三)yào 喜好;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智。)《晋书·阮籍传》:“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顾:
①转过头看。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②看。《新五代史·秦王从荣传》:“君臣相顾。”③看望;拜访。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照顾。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⑤副词。1.相当于“反而”、“却”。《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顾居下。”2.不过;只是。范晔《后汉书·王昌传》:“光武曰:‘顾得全身可矣。’”3.难道。彭端淑《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连词。相当于“但是”。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负:
①凭仗;倚靠。《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②依靠;倚仗。《礼记·孔子闲居》:“负墙而立。”③用肩、背来负载东西。《孔子家语·致思》:“(子路)为亲负米百里之外。”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④担负;承担。《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⑤具有。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之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⑥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⑦违背;背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⑧辜负;对不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⑨失败;失利。与“胜”相对。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⑩亏欠(钱)《汉书·邓通传》:“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zhài)数巨万。”(责:同“债”。)(11)通“妇”。老妇。《史记·陈丞相世家》:“户牖富人有张负。”叔:
①拾起;拾取。《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断壶,九月叔苴。”(壶:葫芦。苴:麻籽。)②妻子称丈夫的弟弟。《礼记·杂记下》:“嫂不抚叔。”③兄弟中排行第三。《白虎通·姓名》:“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④叔父。亦泛称与父亲同辈而年龄小的男子。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⑤通“菽”。豆类。《墨子·非命下》:“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牙:
①大牙;臼齿。《吕氏春秋·淫辞》:“问马齿,圉人曰:‘齿十二,与牙三十。’”②泛指牙齿。《韩非子·八说》:“虎豹必不用其爪而与鼷鼠同威。”③象牙状的。林景熙《蜃说》:“钟鼓楼翼其左右,簷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④特指象牙。鲍照《代淮南王》:“琉璃作碗牙盘。”⑤咬。《战国策·秦策三》:“王见大王之狗……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 有争意也。”⑥牙旗的简称。《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⑦官署的称呼。后作“衙”。《北史·宋世良传》:“每日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谓之神门。”⑧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经纪人。《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皆为互市牙郎。”⑨通“芽”。发芽;萌芽。《管子·版法》:“祸乃始牙。”梅尧臣《初闻蛙》:“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