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十分圆满,无以报、办取炉香。”诗句出处:《满庭芳》;是宋朝诗人曹彦约的作品。
老子今年,年登七十,阿婆年亦相当。几年辛苦,今日小风光。遇好景,何妨笑饮,依前是、未放心肠。人都道,明明了了,强似个儿郎。幸偿。婚嫁了,双雏蓝袖,拜舞称觞。女随夫上任,孙渐成行。惭愧十分圆满,无以报、办取炉香。频频祝,百年相守,老子更清强。
《满庭芳》宋朝诗人曹彦约的作品。
【注释】:
惭:
羞愧。《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高帝不怿(yì)而有惭色。”愧:
羞惭。《诗经·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分:
(一)①分开;划分。与“合”相对。《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国:都城。)②从主体分出的部分;分支。《元史·顺宗纪五》:“立中书分省于济宁。”(中书省:中央总管国家政事的机关。济宁:在山东省。)③分成;分出。《韩非子·显学》:“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④离开;分散。《庄子·渔父》:“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⑤分配;给与。《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zhé)分其麾(huī)下,饮食与士共之。”(辄:总是。麾下:部下。)⑥分担;分享。扬雄《解嘲》:“分人之禄。”《三国志·吴书·陆瑁传》:“陈国陈融……等皆单贫有志,就瑁游处,瑁割少分甘,与同丰约。”(割:分给。约:节俭。)⑦区分;辨别。《庄子·齐物论》:“周与蝴蝶必有分矣。”⑧量词。《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二)fèn ①名分;职分。《礼记·礼运》:“故礼达而名定。”②资质;资历。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性灵关天分,书卷关学历。”③福分;缘分。刘禹锡《寄乐天》:“幸免如斯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④情分;关系或感情。《北齐书·封孝琬传》:“晚相逢遇,分好遂深。”⑤料想。《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自分已死久矣。”⑥甘心;服气。李肩吾《清平乐》:“燕子可怜人去,海棠不分春寒。”圆:
①圆形。《荀子·赋篇》:“圆者中规。”(中:符合。)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天的代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淮南子 ·本经》:“戴圆履方。”(履:踩;踏。方:指地。)③周全;圆满。常达《山居八咏》之七:“胡僧论的旨,物物唱圆成。”(胡:指外国。的:明白。)又使之周全。④团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⑤婉转;圆润。白居易《题周家歌者》诗:“深圆似转簧。”⑥圆周长。《庄子·外物》:“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⑦环绕。《晋书·阮咸传》:“圆坐相向。”⑧旋转。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圆满:
完满,美满。《宋史·天竺国传》:“福慧~~,寿命延长。”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以:
不能;怎么能。《荀子·大略》:“岁不寒,~~知松柏;事不难,~~知君子。”也作“亡以”。《列子·汤问》:“河曲智叟~~应。”又作“毋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填之。”或作“蔑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虽甚盛德,其~~加于此矣,观止矣。”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报:
①断狱;判决。《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②报答。《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③指报复。陆游《长歌行》:“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④回报;报应。《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⑤报告;告诉。《史记· 蒙恬列传》:“使者还报。”⑥回复;答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所以简略地写信答复。)⑦报酬;酬劳。《诗经·小雅·甫田》:“报以介福,万寿无疆。”⑧古指政府文书抄本及政治情报。苏轼《小饮公瑾州中》:“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邸:京邸。迂叟:指司马光。醉翁:指欧阳修。)办:
①办理;料理。班固《汉书·项籍传》:“某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故不任公。”《史记·项羽本纪》:“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尝为主办。”②购置;备置。杜甫《拨闷》:“已办青钱防顾直,当令美味入吾唇。”③具备;具有。《晋书·石崇传》:“为客作豆粥,咄嗟(duō jiē)便办。”(咄嗟:仓促,很快的意思。)④创设;经办。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取:
①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取耳朵为记。《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获则取之,何有如二毛?”(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②斩获敌人首级。苏轼《阳关词·赠张继愿》:“恨君不取契丹首。”③捉拿;捕获。《谷梁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引而取之也。”(引:开弓。)④攻取;夺取。《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牙城:主将所居之城。)⑤拿。《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杀一牛,取一豆肉,馀以食士。”⑥得到;招致。《战国策·赵策三》:“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⑦寻求;求得。《淮南子·览冥》:“是以乞火不及取燧(suǐ),寄汲不若凿井。”(燧:古取火用具。寄:借。)⑧选择;采取;采用。《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⑨通“娶(qǔ)”。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⑩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炉:
①供做饭、冶炼、取暖等用的盛火器具。《韩非子·内储说下》:“奉炽炉,炭火尽赤红。”②通“”。古代酒店前放酒器的土台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买一酒舍酤(gǔ)酒,而令文君当炉。”(酤:卖酒。当炉:坐在樑前卖酒。)也指酒店。《后汉书·方术传·左慈》:“行视诸炉,悉亡其酒脯矣。”香:
①气味芳美。与“臭”相对。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②香美;香甜。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杏子粥香如冷饧(xíng)。”(饧:糖稀。)③香料。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细条。《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早有仆妇送上两束香来。张老上了香,磕了头。”⑤对人和事物的美称。李嘉祐《广陵送林宰》:“清政过前哲,香名达至尊。”(前哲:前贤。至尊:天子。)⑥指与女性有关的事物。也代指少女。李清照《永遇乐》:“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